一、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主要依据?
1.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形态: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下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速度变化和波形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推测地下岩石的性质和构造。
2. 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可以反映地下岩层的界面和构造。振幅的大小与地下岩层的界面距离有关,频率则与地下岩层的构造有关。
3. 地震波的偏振特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下物质各向异性的影响,产生偏振现象。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偏振特性,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各向异性特征和构造。
4. 地震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次反射、折射和散射等作用,形成叠加和干涉现象。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
5. 地震活动的分布: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可以反映地下构造的活动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地震活动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地点和时间。
6.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下温度: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其速度和温度会发生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温度和构造。
总之,地震资料地质解释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特性,以及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来推断地下岩石的性质、构造和温度等。这些信息对于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和地震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震资料解释员是干什么的?
这项工作主要应用是能源勘探开发行业,也就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勘探开发行业,其他固体矿产也有少量人员从事。
具体工作主要是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资料来解释地下的地质构造,主要是解释地层、圈闭和断层,现在基本都是在微机或工作站上人机交互解释,很少有在纸剖面上解释的了,所以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电脑前呆久了的电磁幅射问题。
另外地震勘探是个很宽的行业,包括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地震资料储层预测和开发地震等方面,不知道你想问的是狭意的地震资料解释还是其它的。从就业前景和待遇上来说,这个行业还不错,技术含量也可以,想出国留学也很容易,主要问题前面说了,一是在办公室坐着和电磁辐射,另一个是经常加班。
三、地震储层解释技术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是一项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非常重要的技术,它通过对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储层的存在和性质。在开展油气勘探的过程中,地震储层解释技术可以为勘探人员提供宝贵的地下信息,指导油气勘探的进展和决策。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原理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原理基于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当地震波从地表进入地下储层时,会因储层的存在和性质而发生反射和折射。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和振幅的分析,可以判断储层的存在和性质。这些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和振幅信息可以通过地震勘探仪器的接收和记录得到。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关键是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和振幅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储层性质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建立地震剖面,揭示地下储层的分布、厚度、孔隙度、饱和度等重要参数。这些参数对于油气勘探的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应用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为勘探人员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
- 储层分布:地震储层解释技术可以揭示地下储层的分布情况,帮助勘探人员确定开发区块的选址和布局。
- 储层性质: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反射特性,地震储层解释技术可以判断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岩性等性质,为勘探人员提供开发储层的基础数据。
- 储层厚度:地震储层解释技术可以测定储层厚度,帮助勘探人员评价储层的储量潜力。
- 油气运移: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地震储层解释技术可以帮助勘探人员理解油气的运移规律。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不仅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有应用,还在地质灾害预测、水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勘探风险。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受到地质构造和介质非均质性的影响,这使得地震数据的解释更加复杂。其次,地震勘探仪器的信号质量和分辨率对解释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不断提升仪器的性能。此外,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震储层解释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研发更先进的地震勘探仪器和开发更精确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分辨率和精度。同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地质模拟方法,可以全面理解和解释地下储层的特征和演化过程。
结语
地震储层解释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揭示地下储层的分布和性质,为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地震储层解释技术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展望。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地震解释技术的精度和效率,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好的支持。
四、汶川地震遗址资料?
位于四川省汶川映秀镇的地震遗址,全天开放。
五、汶川地震的资料?
汶川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
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六、地震资料50字?
1、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3、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4、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5、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6、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七、虚拟现实技术名词解释?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yal Reality,缩写为VR),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VR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VR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并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八、汉川地震的相关资料?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达到9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九、古吉拉特邦地震的资料?
地震简介 ●发震时刻 2001年1月26日8时46分36.4秒(印度当地时间) ●经纬度 北纬23.2度,东经70度 ●震中位置 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 ●震级 Ms7.8-7.9级 ●震源深度 约22公里 ●死亡人数 2万多人[编辑本段]地震前后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1年1月26日11时16分36.4秒,印度北纬23.2°,东经70°地区发生Ms7.8级地震。 此次地震的震中在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印度新德里和巴基斯坦境内都有感。截止当地时间31日下午,共发生3级以上余震110多次,3级以下余震300多次。 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多条高速公路破坏。确信已有2.5万人死亡。近年来非地震活跃地带不断发生大的地震使印度地震学家及政府决定将对全国的地震危险性区划进行重新评估。 此次地震共导致16.7万人受伤。震区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不少村庄和城镇被夷为平地,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1亿多美元。这是印度自1950年发生8级大地震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
十、关于地震的资料(30字)?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