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与分类?
地质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人类工程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产生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的滑移破坏,整体地顺坡向下运动的地质现象。在农村,滑坡也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二、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等以竖向为主的运动,并堆积于坡脚的过程与现象。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诱发,在沟谷或山坡上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四、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在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下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凹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五、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规律的地表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二、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与分类?
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范与应对?
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提前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即“一表两卡”)。具体落实监测预警、防灾避险等相关内容和责任。
要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避灾场地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必要时可事先将重要物品进行转移。
落实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订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汛期要指定专人进行灾害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报警,通知村民迅速转移。
规定预警信号。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要预先选定撤离路线。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五、灾后应急自救要注意
地质灾害刚刚发生后,要立即设置警戒线,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设立警戒标志,禁止人员进入。
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安排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通过监测发现坡体已经稳定以后,解除警报。
六、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
开挖排水沟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此外,根据情况可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
开挖排水沟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危险区。当滑坡、崩塌体尚未稳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动、崩落危险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开挖排水或截水沟渠,将流入危险内区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将滑坡、崩塌区内的地表水体引出区外。
视情况,有些滑坡可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推挤等变形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这时应该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压脚,抑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为财产转移和滑坡的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七、地质灾害预防小知识
▲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地质灾害可分为两种,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积、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级。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区域: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建、在建工程工地;矿山采场、排土场、尾矿库;交通干线沿线;水库、水渠、池塘周围;靠山、靠崖、沟边、沟口的村民聚居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城镇、医院、学校、旅游景区、农家乐等人口密集区域。
▲地质灾害“两卡一表两牌”: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防灾预案表、警示标牌、避险路线牌。
▲地质灾害“三查”制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四应知四应会”:应知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应会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地质灾害“三避让”:预防避让、主动避让、提前避让。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群测群防要贯彻“群测群防、土洋结合、群专结合”等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制。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指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测量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以下监测方法:
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逐渐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黏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
四、大数据与虚拟现实前景?
1. 大数据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是两个不同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对虚拟现实环境中数据的实时处理、存储和分析,从而实现更加真实和交互性更强的虚拟体验。
2. 大数据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改进虚拟现实场景的设计,优化用户体验;通过实时数据分析来实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虚拟现实应用等。
3.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结合将会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多可能性和解决方案。未来,这两个领域的融合将会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推动产业的进步和创新。
五、地勘与地质灾害评估的区别?
地勘指的是地质勘探,是指用钻井等手段对地质情况进行勘探调查,以查明地上地下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等等。
而地质灾害评估指的是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有关职能部门对受灾害地区的地质情况以及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价与预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六、地质灾害预报与预防措施?
1.地质灾害预报和预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2.一般预报最常见的措施有发布气象预警,尤其是降雨气象信息,一旦降雨量大、时间较长就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而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观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来提醒群众转移;二是采取信息监测手段来判断并预防;三是采取工程治理来防治地质灾害发生。
3.所以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预防要根据隐患点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和选择。
七、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的区别?
数字孪生与VR有何不同?
如果说虚拟现实(VR)是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那么数字孪生则是构建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
虽然都是虚拟,数字孪生与VR不同的是,其不仅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映射,更与物理世界有着强交互性,具备双向影响的能力。比如通过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事物下达指令、计算控制;反向也可以将物理世界中的点滴变化实时映射到数字世界中,双向影响。
八、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数字地球的构建,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快速、直观地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决策效率。
此外,基于GIS数据的高精度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可以实现真实的虚拟漫游、模拟城市建设、灾害预警等应用。
这种结合还可以实现实时互动需求,如地理信息的间接互动,以及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的现实世界GIS数据可视化和操作。
九、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①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②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③频率高。我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 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1972年4月1522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⑥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⑦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十、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别?
地质灾害治理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