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rticle_head.htm
返回首页

东北寒冷冬季新能源汽车如何应对?

275 2024-12-30 05:25 赋能高科

一、东北寒冷冬季新能源汽车如何应对?

东北寒冷冬季新能源汽车如何应对?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严寒,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驾驶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汽车在寒冷气候下会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电池寿命:寒冷天气对于电池的寿命和性能有着较大影响。低温会减缓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导致续航里程减少,甚至影响电池的寿命。因此,新能源汽车厂商针对东北地区推出的车型通常配备了专门针对低温的电池加热系统,以保证电池在寒冷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车辆启动:在极寒的气候条件下,传统燃油车普遍存在起动困难的问题,而新能源汽车由于不依赖于燃油,通常在起动方面表现更为稳定可靠,不受气温影响而难以启动。而且一些新能源汽车还能通过预约或者手机远程控制预热车内,提高起步前的舒适性。

能源消耗: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新能源汽车在保证车内舒适度的同时,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来加热车内空气和座椅,导致续航里程相对降低。针对这一问题,一些车型配备了节能模式,通过调整车内温度以及智能控制系统,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延长续航里程。

充电设施:寒冷天气下,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使用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充电桩的冻结、充电速度减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扰,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商会在东北地区提供保温设施完善的充电站,以提高充电效率和便利性。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在东北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表现出色,通过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针对寒冷气候下的种种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相信在东北地区驾驶新能源汽车将会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东北寒冷冬季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二、东北怎么用新能源汽车?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冉冉升起的新星,其极佳的经济性,给广大车迷提供了一个新选择,由于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电池提供动力,现在绝大部分汽车电池选择锂电池,锂电池的最怕寒冷,东北地区冬天气温极低,严重影响电池的续航能力,所以尽量将车辆放置在温暖的空间没,减少室外放置的时间!

三、适合东北的新能源汽车?

首先适合东北、纯电动能买到的车型有很多个人首选SUV,推荐AION V、威马EX6、小鹏P7、汉、Model Y这几款,主要推荐这几款,其他的根据个人需求。

四、新能源汽车北方冬季行不行?

新能源冬天里程肯定会缩短,主要看你通勤距离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

五、冬季续航最好的新能源汽车?

极氪001

NEDC续航:712KM

从目前可以买到的车型来看,极氪001绝对算得上目前纯电续航里程最长的车型了。虽然这款车型争议不断,但是其实力不容小觑,极氪001有三个续航版本可选,分别为526km、712km、606km。其中双电机版本0-100km/h仅需3.8秒,再加上猎装的车身造型,以及29.9-36万元的售价,很难让人不动心。

六、新能源汽车冬季嗡嗡响?

1、冬天天气温度比较低,当车子停一晚以后,发动机内的机油会流到最低部,这是因为机油还没有流上来,流动性太差,此时各个部件的润滑度还不够,所以当开启车子后一瞬间会有嗡嗡响的问题,等热车一分钟左右机油都流上来了,这种嗡嗡响的问题也会消失。

2、冬天温度低,汽车的橡胶条也会变得比较硬,一点弹性都没有,这个时候启动汽车的时候可能就会导致声音比较响,等车子热几分钟以后,橡胶条变软了,这种问题也会出现的消失。

七、新能源汽车冬季空调怎么开?

新能源汽车的冬季空调可以采用预热系统,在车辆启动前通过远程控制或定时启动功能提前打开空调,让车辆内部温度升高,以提高乘车舒适度并减少能源消耗。

在行驶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电热空调模式,这种模式会通过电加热系统来提供热量,减少对车辆动力电池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设置空调温度及风速,并开启座椅加热功能,从而提供更加舒适的驾乘体验。

八、冬季新能源汽车几度开始缩小?

冬季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性能下降得比较厉害的季节。一般来说冬季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里面的锂离子活动状态不如夏季活跃。从温度上来说一般当室外温度低于十五度的时候电池性能开始下降,当温度低于零度的时候电池的性能会折半。

九、东北能看新能源汽车吗?

可以看到,而且数量也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就拿长春来说,在路上经常能看到的新能源汽车有特斯拉、奥迪、大众、北汽、比亚迪、蔚来、理想等等,还是挺多的,而且很多比较低端的新能源都在跑网约车。最近长春新上了一批新能源的出租车,通体黄色的,不过还没打到过。新能源汽车在东北的冬季续航是个大问题,问过几个开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冬季的时候续航里程最多也就二百多公里。

十、新能源汽车适合东北开吗?

对于新能源车冬天的表现如何,东北的“老铁们”可能最有发言权。因为每到冬天,正是东北新能源车“趴窝”时。

日前,长春一场大雪再次扯下新能源车的遮羞布:亏电接近70%,换电站排长队,电池与底盘一同被冻住,电池仓被冻住等系列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东北(西北同理)不适合开新能车”的观点,似乎得到了强化。有网友调侃“怪不得打不到车,都在等充电”。

但是,面对“碳中和、碳达峰”双碳目标,面对东北/西北2亿人口,面对广袤的市场,上到国家下到车企,都不会放弃在两地普及新能源汽车。这次普及思路变了,不再是纯电动,而是将换成插混/增程,势必要让新能源车挺进两地。

渗透率远低于平均值

盖世汽车整理了1-10月各区域新能源渗透率情况,西北和东北垫底,远低于25.22%的平均值。两大地区,西北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表现更好。这是因为,西北包括五个省份,更是有陕西拉动。

相比新疆、甘肃等其他西北省份,陕西更靠近中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是5~14度,对新能源汽车较为“友好”。全国城市前10月新能源车销量排行中,西安以7万辆排在12位,渗透率达到28.66%,可比肩东部沿海城市。

西北地区前10月新能源合计销量能达到14.3万辆,渗透率能突破15%,关键在于西安的贡献。

东北/西北城市新能源车前10月销量TOP10,仅有四座城市销量过万。其中,西安独占鳌头,是第二名沈阳的3倍多。陕西另一座城市咸阳以0.6万辆,排名第8。

遗憾的是,东北没有“西安”,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部分等省市地区,都位于高寒地区。前10月新能源车销量数据显示,整个东北合计不到9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仅为9.73%。

其中,沈阳、长春和大连排名前三。沈阳虽为东北前10月城市新能源销量第一(销量为2.1万辆,新能源渗透率14.14%),但在全国却排名49位,长春、大连更是排至50名开外。至于哈尔滨,因为气候更恶劣,新能源渗透率不到一成,更不用说其他城市了。

西北地区(除陕西外)同样如此,兰州、银川稍强些,前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八九千辆,渗透率超一成。再看乌鲁木齐、西宁等城市,同期销量不到5千辆,渗透率低于一成。

整体来说,东北/西北两地区新能源销量和渗透率,和华东、华南等地区一比差距甚大,不到整个华东地区(前10月合计销量为169万辆,渗透率接近三成)的十分之一,甚至可能还不及华东地区某一城市的表现。比如上海前10月新能源累计销量为22万辆,渗透率达到44.6%,位居全国各城市新能源销量之首。

从西北和东北两地区的新能源销量和渗透率来看,虽然车企强调新能源车续航高了,电池技术持续提升,更耐高寒了,但两地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仍不太“感冒”。

宏大规划与现实困境

东北/西北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普及“不给力”,但仍想抓住发展的洪流。

先说东北,众所周知,东北是全国传统汽车产业核心工业区之一。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一汽位于吉林长春,也是“民族之光”红旗诞生地;国内第一家海外上市整车企业——华晨中国,在辽宁沈阳。黑龙江曾也是我国重要工业城市。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重心南下,东北三省逐渐走向落寞。

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里达工厂,图片来源:华晨宝马

东北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视为工业振兴希望之一,如黑龙江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全省工业振兴计划。

市场需求应是刺激当地汽车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三省市都有计划提升电动车的用车环境和便利性,增加公共充电桩和大型充电站等数量。

以吉林为例,计划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充换电站500座,充电桩达1万个以上,满足超过10万辆公用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其中,长春市希望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6万辆,约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9%。

辽宁、黑龙江两省也在加快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2025年为节点,辽宁计划全省充电设施终端保有量超过5万个,满足超过33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黑龙江预计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2.5万个,换电站20座,新建加氢站5座。

再看西北,从地理位置、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来看,陕西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尤其是西安,作为东北/西北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名,其2025年保有量目标是达到50万辆左右,是2021年的十倍;在充电网络配套建设,建成投运新能源汽车充电站350个、充电桩2万根。

除陕西外,其他西北省市和东北三省一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般较为缓慢。不过,宁夏2025年发展目标较为激进,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计划达到20%左右。2021年底,宁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占总保有量不到1%。

相比当前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或保有量,东北/西北各省市的2025年目标几乎都翻了数倍。但是要完成上述目标(除陕西外),两地面临的现实困境不少。一是两地高寒的自然环境;二是充电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趴窝”“排长队充电”“电池被冻住”“续航大减”等新闻,再度冲上“热搜”。有消息传出,东北某地出租车替换成了纯电动车后,近段时间遭遇降温下大雪,“全都街上趴窝”了。雪停后排队四五个小时充电,充满后却只能跑1百多公里。“车上还得备着羽绒服,没乘客时不敢开空调”。还有车主趴在雪中,拿着吹风机为电池解冻。

可以说,一到冬天,就直接劝退东北/西北“老铁们”买新能源汽车。

试试插混/增程

现阶段纯电动车不耐高寒的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有业内人士曾告诉盖世汽车,固态电池技术可解决馈电问题,但“目前还在试验阶段”,商业化应用要到2025年后。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论坛截图

东北/西北大规模普及纯电动车暂时不现实,但新能源汽车应用节奏还需加快,插混/增程似乎成为折中的办法。

在日前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应统筹推进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协同发展,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将是内燃—电力驱动系统发挥作用的地方。

万钢指出,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不均衡,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重点提及东北/西北销售量、应用量低迷。他认为,这些地区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普及插混/增程,既可解决消费者里程焦虑,又能通过车辆内燃系统预热作用,解决冬天起步难问题,还可带动传统动力系统的转型升级。

近几年,多家车企推出了混动系统架构产品。插混车型竞争力大幅提升,普遍比燃油车省油,比纯电动车价格低且无续航焦虑,可兼顾城市和长途用车需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借插混车型打开平价市场(8万-15万)和大众市场(15万-25万)。增程也有类似的竞争优势。

插混/增程的到来,为东北/西北新能源加速普及提供方向。不过,要想两地消费者转向插混/增程车型,另一个关键还在于充电网络配套设施。网汇广汇(上海)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宇曾表示,解决充电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

图片来源:上汽通用五菱

补能网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高增速的发展需求,已成为我国普及新能源汽车的一大“软肋”。数据显示,理想状态下,车桩比应为1:1。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逐渐接近该状态。而东北/西北两地区,仍面临“充电难”问题。如哈尔滨公共充电桩车桩比仅为24:1,长春2021年底是13:1。

随着两地区省市持续完善充电网络配套设施,这一“软肋”将得到解决。那么下一步,就是提高当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等到固态电池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后,逐步转向纯电动车,甚至氢燃料电池车等。

对于东北/西北新能源市场,当前应该有很多车企正在摩拳擦掌。同时,当地政府和本土车企也在齐发力,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欲乘“东风”而起。本土新能源消费者或许很快就能和“趴窝”“穿羽绒服”的苦难日子,说再见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rticle_foot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