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写综述啊?
写综述,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领域和问题,收集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整理。在撰写综述文章时,需要对文献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并根据主题和研究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
同时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清晰地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结果,并对研究的贡献和不足进行总结和讨论。
二、医学综述怎么写啊?
写医学综述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步骤。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明确写作目的和范围。
其次,要收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整理,形成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
第三,根据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阐述研究的发现和看法,并引用相关的论文、数据和专家观点进行支持和论证。
最后,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上的合理性,遵循学术规范,注重学科的专业性与实用性,使文章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三、研究综述怎么写啊?
写法如下:
可以把研究综述放在第一章内,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共用一掌节。并在下面分别论述国内研究综述和国外研究综述。
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太旧。综述一定要反映最新的他人研究情况,如果所引述文献都是若干所前的陈旧参考文献,则不能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
四、文献综述怎么写啊?
文献综述书写方法如下:
1、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四部分: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
2、前言:文献综述的前言主要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概括,简单明了即可。
3、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并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
4、总结:总结是就文献综述正文部分做简明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一般是:作者姓名,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出版年份。
五、综述怎么写?综述怎么写?
综述的写法并不是固定的,但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步骤:综述是就某个领域或某个主题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的文献,经过综述可以得出结论或发现问题。综述需要从广泛的角度去了解和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总结和整合,对文献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一定的要求。综述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写综述之前,需要明确综述的目的,如是为了回答某个具体的疑问,还是对某个主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探究。在写作综述时,需要将不同的文献和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发现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同时,在综述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文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避免引用低质量或伪科学的文献。
六、文学的文献综述怎么写啊?
写文学的文献综述需要以下步骤:
1. 确定主题:首先,你需要确定你的文献综述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希望通过文献综述来深入了解这个主题。
2. 搜集资料:然后,你需要搜集和你的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包括书籍、期刊文章、报告、论文等。你可以从图书馆、在线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地方获取这些资料。
3. 阅读和评估:接下来,你需要阅读这些资料,并对其进行评估。你需要确定每篇文献的主要观点,以及它们如何与你的主题相关。你也需要评估这些文献的质量,看看它们的研究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准确。
4. 组织和编写:然后,你需要将你的发现组织成一个连贯的论述。你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按照主题的重要性来组织你的文献综述。在编写的过程中,你需要确保你的观点清晰,论据充分。
5. 校对和修改:最后,你需要对你的文献综述进行校对和修改。你需要检查你的语法和拼写错误,确保你的论述逻辑清晰,没有遗漏或误解的地方。
6. 引用和参考文献:在你的文献综述中,你需要正确地引用你使用的所有资料。你也需要在文末提供一个参考文献列表,列出你在文献综述中引用的所有资料。
七、怎么写文献综述啊?
文献综述如果想快速的写完,最好直接套用文献综述模板,对照着写最快:
- 原文作者:SUNSHINE
- 原文出处:文献综述 / 万能模板-搜狗网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YEIhNRf_lscfsIcxscW3Q
文献综述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概括出同类课题若干文章的基本事实基本观点和方法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文献综述一般在4000-5000字左右·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写作: 1前言 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以及自己引用参考文献的总体情况,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一个粗略的了解。 2主体部分 将所参考、引用过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评述,还要阐明资料中的观点对自己论文写作的帮助、启发,从哪些方面做了借鉴、引用。 3结语 将综述的主题进行扼要总结,体现出对相关资料和所研究课题的某些见解写“文献综述”时应做到收集文献尽量齐全,注意弓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 二、文献综述各部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及其程式用语(一)文献综述的常用模式结构如下: 1、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评述-参考文献 2前言--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一-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一- -参考文献 3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观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一--参考文献 4、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国内研究的综述--作者对以上综述的评价--参考文献由研究背景研究现状评述和参文献构成的文献综述,经常使用的模式之一,其他模式与此类似,有许多相通处。 万能文献综述模板 1、研究背景 主要说明撰写本综述的原因目的意义、学术背景、目前状况争论焦点编写过程,介绍收集资料的范围等,使读者对综述有一一个轮廓性的了解。这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字数以200-300字为宜。研究背景的基本程式用语,现举一例如下:xxx怎么样,还存在着xxx的问题,当前,还有xxx的现实问题,需要迫切解决,所以,xxx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一个课题·xXX,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所以,xxx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基本写作思路可分为三块:第一步概括。即对所选文献的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及研究结论先进行概括;第二步,分析评价这些文献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影响、优点与不足;第三步,整合回顾,提出改进的方向与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研究现状的基本程式用语,现举一例如下: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1)xxxxxxxxxx(中心句)xxxxxxxxxxxxxxx(文献支撑句)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介绍研究的背景情况。(2)对于xxxxxxxx现状和不足的分析。一是xxxxxxxx二是xxxxxxxx三是xxxxxxxx将同一问题归类,由重到轻,由大到小地写。(3)学者们对xxxxxxx的意见与展望 3评述 是对前面论述的内容做一个总结,或是提出自己的取舍褒贬,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需的条件;或是提出预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还可提出展望和希望结语的作用是突出重点,结束整篇文献。字数以200~300字为宜。述评的基本程式用语,现举-例如下(1)我国学者对xxx详细的分析xxx整体上xxx。这是由于xxx(言简意赅地总体评价,要提纲要领(2)除了这个原因外,我认为还有几个原因 导致了xxx一是xxxxxxxxx二是xxxxxxxxx三是xxxxxxxxx(3)我国学者的现有研究表明,xxxx(指出问题)(4)有学者已经指出xxxxxxxx(可以用对比的观点亮出自己的主要论点)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是指本文献综述引用和参考的文献应当详细列举并注明篇目、著者出处等参考文献著录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述评其内在逻辑结构关系,可以看这里:
- 原文作者:汪富涛
- 原文出处:文献综述怎么写-搜狗网
-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tYEIhNRf_lscfsIcxscW3Q
含义:文献综述,又叫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文献探讨、文献评论等。指的是对某一研究主题进行综合、记述和评价。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结构化呈现该研究主题的文献脉络和分类图景,并梳理出相关文献的贡献和局限,从中提炼出研究问题,为研究提供参照点。 目的是:寻找研究起源、确定研究生命周期、扫描研究资源:包括相关理论方法等、确定研究单位和研究维度、总结结论类型、提炼并发展研究问题等。 执行流程:选择和确立研究话题(issue)-- 提炼最关键的研究主题(topic)-- 形成研究论题 其中研究主题为文献综述提供操作框架,然后经由文献的梳理和论证,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新发现的研究思路和观点,得出研究论题。
操作流程: 综(检索、阅读、筛选) (1) 检索、
确定检索词:首先确定核心关键词;其次确定母级概念、相关概念检索词;再次,确定检索逻辑。 拆分关键词、从大到小。 找最新的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部分。 (2) 阅读 每一句都不知道在讲啥 不知道下一句为啥 忘了上一句讲了啥 读完了问,这是个啥 恍然大悟!我到底在干啥!
·读文字 读的时候注意积累学术概念,利用好知识元检索。 积累金句,抽离出套路句子。 做好笔记,建立文献仓库,拥有学术资产。 ·读结构
·读逻辑 不断提问式阅读,看出论点论据论证,思考论证过程是否合理。
·读思想 首先是深刻理解,其次是知识内化,主要表现在能够应用文章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把外在的思想内化为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具体的操作方法有: 阅读文献时,要带着问题、假设和视角走进文献。这样就不会被文献带着跑,二十随时和文献对话,寻找共识,辨析冲突,将文献思想和自己的视角融合,内化于心。 (3) 筛选 直到文献饱和状态为止,饱和的界定有:一、是否找到了该领域内被频繁引用的三篇文献。二、这三篇文献是否有三种你不同的观点。三、这三篇文献是否揭示了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后面的阶段在哪些方面超过了前人的研究。 读核心期刊CSSCI高质量文献、为文献打分、找出核心文献和补充文献。 2.述(分类、归纳、记述) (1) 分类 按照上面的结构化表进行罗列分析,然后结合各篇文献相似之处,从研究对象、视角、方法、结论等角度进行分类。 (2) 归纳 抽象是概括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把规律和共同之处、本质抽象出来形成结论,放在段首或者段尾,通过引用论据进行论证。 (3) 记述 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论证方案,指的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组织和安排一系列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来证明研究课题的中心论点。 论点有事实论断、价值论断、政策论断、概念论断、解释论断,文献综述以事实论断最为常见,其他类型在文献评析和论文结论部分比较常用。 论据是一系列支撑论断的资料。 推理是证据的组织方式,包括一对一推理、并行推理、链式推理、联合推理。 3.评(分析、批评、建构) (1) 分析 紧随述之后,给出文献观点的总结和文献的评价,多为正面肯定评价,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省级以下政府被赋予更多的经济自主权,地方官员的角色也变得更加突出。整体而言,学界对领导人晋升问题的研究比较充分,(文献分析) 但仍存在可拓展的空间。 (2) 批评 承接上文,转折,说研究空白和研究局限,为自己确立研究可行性,名正言顺地写文章。 如:……但仍存在可拓展的空间。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较多关注省、市级领导人,相对忽视了县域层面,特别是以县委书记为代表的县级领导人;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研究以质化为主,或是在少数个案基础上进行分析,缺乏基于全国样本的数据分析。 (3) 建构 紧随上文,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 如:基于此,本研究以县级行政区党委书记为研究对象,围绕干部晋升速度进行量化研究,借此丰富对县域干部选拔问题的讨论。 分析对象: 文献综述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论文的研究对象要素上,研究单位和研究维度是综述的重点对象,有四种呈现方式: 单一型:研究维度或研究单位 复合型:研究维度和研究单位 融合型:研究维度+研究单位 例外型:核心关键概念(结论、理论等) 组织结构: 主题概念扩展结构:
变量分解结构:
横向结构:(按照学术范式、学术派别、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流派或观点分类进行,各类别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
纵向结构:(按照时期阶段划分)
按照历史脉络、研究主题进行,不要堆砌
想写出优秀的文献综述,先看理论篇知道怎么写:
- 原文作者:量化研究方法
- 原文出处:文献综述要怎么写?-搜狗网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n5OhdmW1mjfXsGhl680Dw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1.国外的研究现状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Part 01 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Part 02 文献的阅读方法阅读上百篇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就只能留下一个大概印象,过一段时间或者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这个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记不住怎么组织语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从几百篇文献上千页中哪里去查。我的导师教导我读书要辩证去读,在思考中记忆,不要在书上涂画。不否认这种方法适合聪明的大脑。我资质愚钝,试行几年之后,脑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却没有文字,结果连我赖以凭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写写划划也丢失了。对于我,更适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适合我的德国同事们。他们把文献用A4纸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语句上用高亮笔划出。读完之后抄录到A5纸上,订到原来的文献上,作为精选。这个摘录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点,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铺垫,或者是已经在你记忆中了。“高亮笔划出+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记忆。这样读书虽然刚开始很慢,随着十几二十篇文献做下来,你的积累多了,后面的摘录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因为人都是基于旧有的知识去领悟新知识。刚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储备少,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者大脑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实例去解释,所以接收起来非常困难。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理解越来越容易,也理解越来越充分,速度也越来越快。阅读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你的读书笔记需要分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与其他知识的管理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这得需要另辟一篇博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仅对文献的管理进行说明。Part 03 文献的管理在下载了上百篇文献之后,文献的管路就成了一个问题。就像十个八个人的小公司,老板一个人可以兼职财务、人事、市场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足以让你忙的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专业人士能够轻松处理让你手忙脚乱的杂事。对于文献管理,Endnote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地把庞大的文献有效地组织起来,给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期刊、年份、题目、卷期页码,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时要求提供DOI,Endnote也能做到。Endnote在文章编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综述写作、论文写作、书籍写作的必备(其他文献管理工具也不错,Reference Manager,Biblioscape,Note Express等)。它的使用方法见王超的《ENDNOTE使用方法,常用!》。虽然电子版很方便,我还是倾向于阅读用纸版。一是看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疼,大脑容易木化,陷于僵滞的状态;二是多动手,有助于记忆。在电脑屏幕上看时,仅仅使用一根手指头:是指双击打开或关闭和滚动滑轮翻页。除了食指,整个身体的其他部分都一动不动。眼睛慢慢变成像死鱼眼一样,拉直了视线,呈现出发呆的神态来。这种阅读方式不适合长时间大量阅读,偶尔查阅还行。我喜欢把文献打印出来,统一编号(跟Endnote一致,Endnote中的Label可以添加编号)后打孔,放入活页文件夹。活页夹和打孔器见图片。这里也提一下活页文件夹。这种简单、灵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个求学过程中闻所未闻,未见任何同学使用过。大家都是打印出来,订书机一订就摞在桌头上。文件多了经常滑落下来洒一地。更难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码整齐,也不能随手取出想要的文献。直到在歌德学院学德语才第一次接触文件夹。当时报名时,一人发一个活页文件夹,教室里有打孔器。老师发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后放入。而且还可以用隔页分类存档不同内容的资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夹,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齐。在实验室里,导师应该给每个研究生配发活页夹供学生使用,方便学生。而且学生毕业后,可以把文件夹和打印的文件同时收回,留给后续的学生使用。从而,既利于科研又避免浪费。Part 04 文章的架构文献的阅读是一个从“无可非议”、“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无事生非”的过程。刚开始阅读,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前几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对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评判其中的观点。因而,刚开始阅读时会对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全盘接受,很难产生质疑的观点出来,对看的任何内容都是“无可非议”。等看过十篇八篇的文献之后,所了解的方法和观点较多了,有些可能观点相左,这是怀疑会跳出来,对所阅读的论点进行挑剔,却又不能凭借一两篇文章而确定某种方法完全胜过另一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有千秋,从而达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过足够量的文章之后,才能够做出完整的评价,所获得的优劣比较结果也有充足的论据。这时候就达到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境界。综述文章,一部分是综合别人的工作,另一部分,还在于论述自己的观点。大是大非也还只是综合的一步,应该更进一步,通过对“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优点或者缺点、提出改进方法,以及对未来工作和发展前景的建议和设想,更有甚者,跳出对原有实验细枝末节的讨论,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原理上、方法论上和系统性上加以评价。这当然很难,故而,多数综述文章综而不述,让读者看完之后,对过去有些了解,对未来仍是茫然。当然,论述的越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大。鲜明的例子是,赵立平历时两年增删二十多次才写出为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如果阅读完成之后,能够达到“大是大非”的经济,即可提笔写作了。写作,要先搭框架,对所要综述的内容分门别类,不断细分。分的越细越好,至少要三级,三级标题下还可能有四级五级标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框定要综述的问题,缩小范围。不要让自己的写作“随兴所至”而偏离了方向,失了重点。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是写书,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宽全面的讨论,所以要限定自己综述的范围。@写作压力小。想到写一篇文章时,会联想到“写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阅读一百篇文献”,一霎那压力倍增,而且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细分之后,所要想的仅仅是对某个方法的某个参数进行讨论,只需一个小段落的文字。这样简单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没有太大压力。@有条不紊。所有要讨论的问题列在那里,就像一个TO-DOLIST,完成一项划去一项,一件一件来,有条不紊,进度非常直观。Part 05文献综述的格式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横式写法"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总结: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参考文献:写综述应有足够的参考文献,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劳动及表明文章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综述性论文是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说明问题的,读者如有兴趣深入研究,可按参考文献查阅原文。因此,必须严肃对待。Part 06写作的小细节文章细分成一个一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动手完成每个小段落了。在这里有几个小技巧,非常有效。@注重写作的连贯性:写作最好是一气呵成,不要在写A问题时去思考B的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写作A问题时发现了对B问题有用的材料;另一层意思是,写作A问题时发现了B问题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其他。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只需要用便签备注一下(我习惯使用ONENOTE做备注还收集材料),备注完之后,继续对A问题的写作,直到完成。再回过头来,整理B问题。@二次文献:为了论证一个结论,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题之外的文献,或者需要从文献引用的文献里去找论据,是谓二次文献。对文献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有必要去查证,避免错引文献和错引数据。@图片处理:一是图片的版权,这个不用担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编辑会去搞定;二是图片的质量。从其他文献中摘取图片时,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这样图片的分辨率不够。应该用PHOTOSHOP打开PDF文件,对所需的图片进行裁剪,再另存为TIFF/JPEG格式。在PPT中绘制的图,千万不要用PPT的“图片另存为”功能,那个分离度太弱了。应该讲PPT另存为PDF,然后用PHOTOSHOP处理。@参考文献的修改。前期写作的时候,必须使用ENDNOTE对插入WORD中的文献进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经成型,ENDNOTE已经导出参考文献了,经过其他作者修改后,要增删参考文献。增删一个文献,其他文献的索引号都要变更。这个时候容易出错。我使用以下方法:对每个要改动的文献索引后加“*”标注;“*”后加上新的参考文献索引号;使用查找功能确认每个需要改动的文献都与“*”相连(应该出现两次,比如增加一个参考文献121,122应该有两个,121*122,122*123,即是121变为122,122变为123);删除“*”和前面的索引号。改变完成。@英语句子,短句比长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语从句太多,能把人给绕晕了。Part 07 文章的亮点一个篇文章,要有一些“干货”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写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载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哪个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为什么?从个人引用文章的习惯看来,以下文章会被引用:@第一篇文章:本领域的开山之作,不引用没天理;@里程碑式文章:文章达到一个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进展,是要引用的;@讨论的是核心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引用有总结性结论的句子,比如某个技术的优点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70%的文章采用了某方法。如果你的综述里能提供这些内容,必定会增加他引次数。前面三个干货,是研究型文章干的事,后面这两个也不容易。第一个要你自己概况总结,第二个要统计大量的数据。备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经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对初次写综述的科研人员做个参考。
怎么快速写,可以直接套用文献综述模板:
- 原文作者:暧老师
- 原文出处:文献综述怎么写?(模版+常用语)-搜狗网
-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tYEIhNRf_lscfsIcxscW3Q
还不会,可以看这里:
- 原文作者:WooShin
- 原文出处:能直接套的文献综述模版!-搜狗网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44399270&ver=3610&signature=hLsRSnCBa2GpCUGv*LPbHy3e1nc-cMpYxuN2VxT4wpqhOmgbRucMnRKtLYVT0F4is3h47ivW4sMLkY2-P3zhM8SXZyEJ5Va9sCM1V4nspFp7BEzO4vFi2WYVPZF-mw9M&new=1
文献综述是反映某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
综述 (review) 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综,就是指作者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
述,就是对各界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注意通过原文评述。
文献综述也是写研究现状,包括:①横向写法——基于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维度;②纵向写法——基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维度。在本科论文中,一般写在开题报告部分;在硕士论文中,一般写在开题、正文部分。在文献综述中,要求我们围绕主题(研究问题)。
写文献综述时,需要了解以下几点内容——①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②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③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④有没有建议新的方向和议题?
文献综述的内容中注意体现出以下几点——①先进性——跟上或超过目前的发展特征;②评述性——附带自己对文献作者的评述;③综合性——综合提炼文献的核心思想。
步骤01了解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通过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了解前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提出了哪些问题。一般地,对于任何研究主题,对或多或少有前人涉及过。都会提出若干观点,为论文写作或研究提供启发。02明确前人解决了哪些问题了解前人解决了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注意⚠️:这是文献综述要解决的第二大点!03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进行文献研究时,也可以注意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研究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对研究者产生借鉴启发作用。作为硕士研究者,可以尝试在相同的背景下模仿其研究方法。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演绎推理等。04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里可以写本文的研究意义,衬托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通过文献综述的研究,找出前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文献研究时需要得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找到某一研究主题、前人尚未研究的方面和内容,作为论文研究的根据。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构思怎样进行研究。05探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简要说明接下来要研究的工作。排除筛选前人的研究。06总结综上所述,虽然研究了……或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方面,在……方面的研究较少(或存在不足),本文就是要进一步解决……问题。
可以带着下列这些问题阅读参考文献——
别人已经做了什么?
简要介绍下自己的研究到底是关于什么问题?
有哪些人和机构在研究?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做到什么程度?
解决了哪些问题?
解决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没有解决或没解决好的问题?
在「还有哪些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或的问题」方面,可以写这篇文献「提方法的缺陷、理论与实际的品牌度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等」,并可以「引出自己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结为这些公式——
作者姓名+时间+文献名+文献内容+评述与提炼
或
国外+国内+总体评价
在「总体评价」部分,可以写其不足之处,通过这个不足,可以引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或
现存的观点+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前人研究的基本概括、还待研究的内容、以及发展方向。
给大家提供几种写法——1、并列写法用如「“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的句式。2、递进方式依据“又……更……甚至……”串联。此时,顺序不可逆。A的研究建立在B的研究基础之上,B的研究建立在C的研究基础之上,写的时候要按照逻辑C到B到A。3、时间顺序“最早……”“……早期”,“后来,……”“近年来,……”“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到目前,……”“到目前为止,……”“……以后”等。4、正反两方面“支持者认为,……”“反对者认为,……”“一些学者认为,……”“部分学者对他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
具体模版来咯——“1、该课题相关的研究最早是哪个国家兴起的,发展出了哪些研究方向,得出了哪些研究成果,目前存在什么样的水平,还存在哪些分歧和问题,你同意哪种观点,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作出判断。“2、作者对他人在某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述。包括他人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发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援引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标注出处,即这一研究成果由何人在何时何地公开发表。“3、目的是引出研究问题,是为了证明我们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价值意义。“4、我国学者对……详细的分析,……整体上……,这是由于……(言简意骇的总体评价)。除了这个原因外,本文认为还有几个原因导致了……,一是……,二是……,三是……。我国学者的现有研究……(指出问题)。有学者已经提出……(可以用对比的观点亮出自己的主要论点)。
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资料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要求“1、尽量全面地搜集文献(前提)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入参考文献。最近三至五年的文献最佳。通过泛读发现重要文献,进而精读重要文献,发现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献也不要怕旧,旧的文献并非都是没用的。对于一些可能十年前发表的文献,被引用数很高,往往是该领域的经典文献。阅读这些文献,对于了解该领域的发展演进起着很大作用,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相关领域尽可能做到覆盖全面。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但也不能忽略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以及报纸文字。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有利于我们快速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脉络。会议论文尤其是一些知名学者和机构主办的会议,往往会有新的观点出现,平时也要注意关注。报纸文章尤其是重要的大报,一些文章的观点都具有纲要性,需要我们重视。搜索文献的时候,可以先搜索相关综述,参考其中提到的论文。注意收集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向、最新观点。有些同学由于资料搜集范围或方法不当,未能将有代表性的资料完全纳入研究的范围,或仅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结果便是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研究现状,或片面理解他人研究结果,从而盲目地认为某问题或领域尚未被研究,使得自己的研究变成一种重复性的劳动。因此在撰写综述前,一定要全面搜集资料,通过多途径、多平台检索最新文献、最经典文献。“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避免介绍材料太多而议论太少,或者具体依据太少而议论太多,要有明显的科学性。梳理时不要罗列文献,要用打表格的方式,用文献做推理,用逻辑连接词连接,引用的形式灵活多变。如果综述仅仅是将前人的观点罗列出来,而未系统分类、归纳和提炼,那么内容就会十分杂乱,缺乏内在的逻辑,不利于理清已有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难以认清某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深入程度、存在问题等,更不用说走到问题研究的前沿了。如果只有“综”而没有“述”,那么,即使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也只是陈述了他人的观点,达不到通过分析、评述而发现和确立论文选题的目的。“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尽量间接引用,不要抄原句。若间接引用,优先引用短语,再引用句子。引用段落时,更需要灵活多变。“4、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自己的观点也不要过多,不要“述”而不“综”。在写文献综述时,较容易出现语句重复,重复率变高,因此很多同学在撰写文献综述时,为了规避查重而选择将别人的观点一带而过,自己的评价性语句“往上堆”,用大量的篇幅进行评述,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结果将文献综述写成了评论或研究计划。“5、写综述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切入点即研究的视角;突破点即在这个视角下前人研究未及之处。一些同学在写完综述后,还是难以发现问题,便认为该领域已经没有问题可以研究,为了完成论文便故意在综述中漏掉或弱化某些研究成果,或者放大已有研究的不足,以便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重复研究,创新性屈指可数。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选题不当,可能是自身的学术积累不够或思考不够深入等等。但是,没能找到问题的原因不代表没有问题,更不能随便拿很多人研究过的同一个问题来敷衍。需要注意的是,对前人的研究不能故意“贬低”,或是“凸显”自己研究的创新性或重要性。在学生阶段,在某一领域实现“重大创新”、“重要突破”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应尤为注意慎用“重大创新”等词语评价自己的论文。“6、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7、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8、点到为止,不一定文献越多越好
关于文献综述的内容我整理出来的就是这些啦~你学会了吗?
还不会,在看这里:
- 原文作者:文字流
- 原文出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搜狗网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44399079&ver=3610&signature=G7ism22-gV1XWfutB2haMCbIg1zsq5WBReFkY0VN2bkLdQpU8p5fOJweQbb5kwHTy21kNAK8GL5tZgmEf4U84clGqhyd33OvsCU0Ade-wl9aZO47ir1nFofaLKNSXQNm&new=1
文献综述是对所研究主题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一个资料全面、研究深入的综述不仅可以帮助作者确立毕业论文的选题,还可以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分享一份"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以供参考。一、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1、引言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文章的轮廓(为什么研究),说明写作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焦点问题与趋势;交待文献的写作思路。开宗明义;简练、直接的揭开主题;交待文章的范围与结构。第一步:引出课题;第二步:评述与总结各研究成果的争论热点,进而阐述自己观点;第三步:引出文章结构。2、主体核心与躯干部分;各阶段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异同与优缺点、作者的评价与观点等;纵向模式;横向模式;国际国内横览;纵横结合模式;切勿对文献简单的堆砌;评述时要实事求是。3、综述内容的总结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4、参考文献作者撰写综述的依据,表示对被引证学者的劳动尊重,提供寻找有关原始文献的线索。所引用的相关文献要求:①按文献第一作者的姓氏字母顺序②按文中引用先后顺序③按文献年代顺序④按主题词分类排列。目前多采用②⑤内容要新:5年内参考文献量至少不低于50%⑥数量:引用不超过25~30条二、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文章末尾有文献综述模板免费供您下载)×××文献综述(论文标题,三号,黑体,居中)姓名:×××摘要:……("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以下为文章主体部分,格式要求: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内容是首行空两格,楷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一、前言(说明写作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的概念;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即核心主题;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即引用文献起止年份以及学科范围……举例如下)1.1研究方向1.2发展历史1.3当前现状1.4未来展望二、正文2.1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2.2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第一,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第二,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2.3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三、总结与展望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四、致谢(格式要求:黑体小四)五、参考文献、附录(宋体五号)1.专着:[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着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着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三、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范文国内外输血不良反应现状及其防控进展文献综述(标题黑体三号,居中)摘 要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一些输血专家、血液学家以及临床医师觉察到输血安全信息严重缺乏,重要的政策和临床指南的制定缺乏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资料的支持。推动了覆盖整个输血过程的血液预警系统(Haemovigilance System)在欧洲的建立,该系统可收集临床治疗中发生的各类不良反应并评估预警,指导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控制。目前全球已有57个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血液预警系统,该系统的运行使得相关国家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公众对血液安全的信任空前提升。 与国外相比,国内不良反应预防控制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尚无国家血液监测系统,系统的输血不良反应基线流行学资料缺乏,文献报道的不良反应大都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明显影响了不良反应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同时,我国不良反应的预防控制还存在其他重要制约因素,如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政策法规制度和规范统一的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制度和流程等缺乏,导致不良反应监测、预防控制缺乏足够法律约束力和数据的不规范,数据缺乏可用性;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知晓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不能有效识别输血不良反应和上报不准确,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担心产生医疗纠纷和本单位声誉,不愿意或故意隐瞒上报不良反应等。其中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掌握和重视程度是影响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和准确上报的关键因素。 关键字: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血液预警系统;输血安全(摘要、正文均为宋体、小四、标题加粗、1.5倍行距) 随着输血治疗的普及和临床用血量的与日俱增,输血已成为临床抢救、治疗危重患者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1]。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 3~4 百万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虽然输血能救人于危难之中,但是由于血液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输血的潜在危险性,也可以导致输血传播性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时常发生[2]。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结果显示,输血后肝炎发生率为 2.4%-27.6%,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同时因输血感染疾病(如 HIV、HCV、梅毒等)的发病人数也呈现不断增高。因此输血安全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但自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启动“全球血站质量管理项目(Quality Management Project,QMP)”以来,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随着从低危献血人群采集血液和病毒标志物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明显降低[3],国外血液预警体系却提示了输血不良反应带来的输血风险,如在发达国家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是最常见的感染风险[4]。 在美国急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大约在 1/5 左右,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到 0.5%。因此,如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已经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1、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 1.1 输血 输血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输血用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根据患者不同的输血目的选择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临床常见的血液制品有:全血、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及血浆衍生物等。 1.1.1 全血 全血是指从人体采集的、经过检测合格的血液不进行任何加工和处理,直接使用于患者。然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血液成分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全血输注副作用认知水平的提高,因此全血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 1.1.2 红细胞(Red blood cel,RBC) 红细胞主要用于纠正贫血,提高携氧能力,保证组织氧供。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液制品输注指南》规定,红细胞输血指征为,非手术患者:(1)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00g/L,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0.3,可以不输注;(2)Hb<60g/L(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 Hb<40g/L,Hct<0.2,应立即输注;(3)Hb 为(60-100)g/L,视临床情况(症状与体征:缺氧、乏力、头昏和心悸等)应输注。 手术及创伤患者:(1)Hb>100g/L,Hct>0.3,可以不输注;(2)Hb<70g/L,Hct<0.21,应立即输注;(3)Hb 为(70-100)g/L,视临床情况(症状与体征:缺氧、乏力、头昏和心悸等)应输注。 各种常见的红细胞制品包括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和冰冻红细胞等。 1.1.2.1 悬浮红细胞 1 个单位红细胞由 200ml 全血制备。悬浮红细胞适用于临床所有的贫血。 1.1.2.2 少白细胞红细胞 每单位总量约 120ml,其中红细胞 60-80ml,生理盐水 50ml。有过滤法、手工洗涤法和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分别为 96.3%-99.3%,77.8%-80.2%和 93%以上,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 90%以上,70.7%-77.3%和 87%以上。为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选用少白细胞红细胞。 1.1.2.3 洗涤红细胞 每单位洗涤红细胞的总量为 110-120ml,洗涤后去除了引起过敏的物质(如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及 80%以上的白细胞、99%的血浆和血小板),剩余含红细胞 60-70ml 及生理盐水 50ml。为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减少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可采用洗涤红细胞。 1.1.2.4 辐照红细胞 使用照射强度为 25Gy-30Gy 的 γ 射线对血液制剂进行照射,使血液制剂中的 T 淋巴细胞失去活性所制成的红细胞悬液。为避免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TA-GVHD),免疫缺陷的患者可采用辐照红细胞。 1.1.2.5 冰冻红细胞 应用甘油为冰冻保护剂的冰冻红细胞,在解冻后洗涤去甘油,加入生理盐水或原血浆或红细胞添加剂,红细胞回收率大于 80%,白细胞去除率大于 99%,残余甘油量小于 1%,同时洗除了枸橼酸盐、钾、氨等。冰冻红细胞适用于稀有血型患者输血。 1.1.3 血小板(Platelet,Plt) 血小板用于防止患者因其计数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液制品输注指南》规定:非手术患者:(1)Plt>50x109/L,可以不输注;(2)Plt<10x109/L,应立即输注;(3)Plt 为(10-50)x109/L,若伴有血小板功能降低或出血倾向,予以输注;(4)特殊情况:①存在高出血风险因素或止血异常,Plt<30x109/L ,应输注;② 急性大出血后因大量补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Plt <50x109/L,应输注。 手术及创伤患者:(1)Plt>100x109/L,可以不输注;(2)Plt<50x109/L,应立即输注;(3)Plt 为(50-100)x 109/L,若伴有血小板功能低下或出血倾,予以输注;(4)特殊情况:①进行有创性操作或检查,Plt<50x109/L 应输注;②硬膜外麻醉,Plt<80x109/L,应输注;③头颅、眼部、脊柱等特殊部位手术,Plt<100x109/L,应输注。 1.1.4 血浆(Plasma) 我国临床常用的血浆分别是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和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FP)。FFP 含有几乎全部的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冰冻血浆含有稳定(除 FⅤ和 FⅧ以外)的凝血因子。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液制品输注指南》规定:非手术患者:(1)各原因导致的多种不稳定凝血因子或抗凝血酶Ⅲ缺乏,PT 或 APTT>1.5 倍正常值,或 INR>1.5(肝病患者 INR>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予以输注 FFP;(2)各种原因导致的多种稳定凝血因子缺乏,予以输注冰冻血浆。 手术及创伤患者:(1)PT 或 APTT>1.5 倍正常值,或 INR>1.5(肝病患者 INR>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予以输注;(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库存血液制品后,出现出血不止,应立即输注;(3)患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并伴有出血倾向,可以输注; (4)对抗华法林药物过量,可以输注。 1.1.5 冷沉淀(Cryoprecitation) 冷沉淀含有丰富的 FⅧ、vWF、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和 FXIII。主要用于儿童甲型血友病、vWD、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 1.2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不是因为本来的疾病导致出现了新的症状或体征,而是由于输血产生,通常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5]。 输血不良反应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是由微生物通过血液传播,使受血者发生症状、体征或发病,又叫输血传播疾病。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一组新的无法用原有疾病解释,而是由输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本综述是对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研究。 根据输血不良反应起病缓急和先后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与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 24 小时内发生的输血反应。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则是指输血结束 24 小时后发生的输血反应,可以是数天、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后。 根据发病机制也可以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3],主要涉及抗原-抗体反应,见表 1。因为输入大量的异体血液,等于输入大量异体抗原,能引起免疫应答,对病人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坏;输入含有复杂的细胞毒性因子和炎性介质(如 IL-6、IL-8、TNF 等)的库存血液,会使机体出现白细胞、巨嗜细胞激活和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引起各种输血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1.3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国内各地区报道发生率差异较大,①我国大多数文献只报道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或者仅报道两种输血不良反应类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而国外对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报道全面[6-8],且尤其重视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致死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所占比例及发生原因。英国Williamson[9]等报道致死性输血不良反应为6.45%,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为24.63%;瑞士Siegenthaler[10]等报道致死性输血不良反应为0.21%,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为3.52%;法国Rebibo[7]等报道致死性输血不良反应为1.34%,其中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占7.7%,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占0.8%,其它不良反应占6.22%;德国Keller-Stanislawski[8]等报道致死性输血不良反应为3.24%,其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占10%,溶血性输血反应占7.7%,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占4.4%,输血后紫癜占0.5%,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占0.1%。 ②我国文献报道无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而国外相关报告涉及对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按照轻微、中度、严重和致死进行分级和评估[11-12]。滕方[13]等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显示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58%,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2%、0.55%、0.56%,红细胞、血浆、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1%、0.57%、1.00%。与国外同类研究报告的发生率相近,瑞士Siegenthaler[10]等报道1999-2003年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0.419%;挪威Flesland[3]报道在2004年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0.0891%;法国Georges Andreu[14]等报道1994-1998年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12%;挪威Flesland[11]报道2004年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967%、血小板为0.231%;加拿大Robillard[15]等报道2000年全血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5%、红细胞为0.27%、血浆为0.21%、血小板为0.61%。 2、国外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预警系统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严重事件的网络报告系统,目的是通过监控整个血液过程,监测输血不良反应的信息,制定预防性纠正措施,以防止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使用血液制品和患者输血的安全性[16]。 在 1994 年法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血液预警系统(Haemovigilance System)[17],接着英国于 1996 年建立严重输血报告系统(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18], 然后西方其它国家也迅速建立,如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目前全球有 57个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血液预警系统[19]。2009年国际血液预警网络(International Haemovigilance Network,IHN)正式成立[17],目的是为了缩小各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之间的差距,因此制定了统一的标准[20]。 2.1 报告机制及机构 在法国血液预警系统的报告机制是建立地方、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通过逐级报告的关系和相互协调而联系起来[21];在英国由英国皇家医学院和专业团体的专家组成,专人负责接受不良反应报告,对数据进行整理、协调监督相关工作;在美国由联邦政府部门和各地区卫生当局依靠一些行业自律性组织来监控输血活动,美国红十字会建立了一个系统来收集在医院服务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信息;在加拿大由公共卫生部门建立并启动了一个义务报告不良反应的全国系统,医院向省级报告,再向国家报告[22];在新西兰建立了国家输血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不良事件[23];在日本建立了一个全国性血液中心网络负责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事件,通过医院传递到各地的血液中心,再传递到中央血液中心和红十字会,最后传递到国家当局[24]。 因此,建立明确的报告机制和统一的报告机构,使血液中心和各地区医院双方工作更加高效、集中,信息更加顺畅,便于国家机构实时掌握、监督和管理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2.2 报告方式 各国的报告方式各不相同,有些国家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报告是强制性的,有些是自愿的。在法国是强制性、保密性和非惩罚性[24];在英国、新西兰是自愿报告;在美国关于细菌污染血液制品导致的非致命性和致命性不良反应是自愿报告,但致死性是强制性报告[25];在加拿大对输血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是强制性报告[9]。 2.3 报告内容 各国的报告内容不同,但有统一的标准,按照输血不良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和与输血的相关性进行分级。0 级,没有症状,与输血不相关;1 级,轻微,但无生命危险,怀疑与输血相关;2 级,中度,有急性症状并可能不危及生命,可能与输血相关;3级,严重,危及生命,很可能与输血相关;4 级,患者死亡,确定与输血相关[27]。法国报告所有输血后影响患者的不良事件[16];英国报告与输血相关的死亡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9];美国 FDA 专门收集输血不良反报告,同时要求血液制品生产商在 7d 内上报非正常死亡,15d 内上报严重不良反应[28]。 2.4 效果和评价 血液预警系统在国外使用以来,在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运行预警系统以来,全国没有发生过与输血相关的医疗官司,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数量也非常低,每年约 5000 例,而严重输血反应仅 6%[14];目前提出至少有 2 种在已有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表中没有的新反应:输血相关的疼痛和低血压[26]。 英国 SHOT 系统率先发现和报告临床输注男性献血者血浆或 SD 灭活血浆可极大降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的发生率,同时又关注延迟输血而导致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19];SHOT 在 2011 年年度报告中提出,输血导致死亡的发生率和引起严重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从 1996/1997 年 34%逐渐下降到2011 年 6.9%,来自 SHOT 的数据为英国血液安全战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29]。因此,通过血液预警系统的建立,血液制品的使用和患者的用血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降低[30]。 3、国内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 由于我国尚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血液监测系统,卫生行政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无正常的获取途径,不能进行不良反应的有效防控,主要原因是[31]:①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和致死性输血不良反应缺乏系统、完整和准确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统计资料和调查报告;②血液中心没有建立临床用血的全程跟踪,对血液制品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事件无可靠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资料;③血液中心、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上报途径。 3.1 国内输血不良反应相关立法不完善 目前国内虽然有血液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国家卫生部 2000 年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32]中规定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的简要流程和 2012 年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33] 中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但是这些条款较零散的,没有专门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详细完善的法律法规;而且法律效力层次不高,基本上都处于“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面上,没有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措施,因此常出现漏报、假报、隐瞒等情况,从而影响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待具有更细致、指导实践的规范和文件出台。 3.2 缺乏规范的输血不良反应上报流程 ①许多医院自行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制度,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和相应的责任,致使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不符合规范,影响了报告的质和量;②由于没有规范性的报告制度和要求,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还仅限于把不良反应记录填写到病历中;③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手工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形式进行上报,程序复杂,效果不好,极易造成少报或漏报现象[34]。 3.3 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和反馈系统 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网络,缺乏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因此缺乏输血不良反应相关统计信息,从而导致各地数数据据报道偏差。同时供血机构和医院之间沟通信息不畅,临床用血的信息监测分离,缺乏对输血不良反应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过程,致使无法完整收集信息并进行资料统计[35]。 3.4 医护人员的认识与重视程度的不够 ①在孟妍等[36]问卷调查中显示 66%的医生只了解部分输血不良反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过敏”和“发热”上,仅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更深层次,更专业的认识,因此由于不能有效识别输血不良反应而造成漏报[37];②大于 90%的临床医生[38]为了防止患者输血发生发热和过敏等不良反应,习惯性地在输血前用药来掩盖了轻微输血不良反应或使不良反应症状表现较轻,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报告减低;③大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轻微的输血不良反应,仅进行当场处理,并未记录或者上报,因而导致上报数量偏少,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④部分医护人员由于技术原因或工作失误造成的输血不良事件,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不上报输血不良反应,造成统计数据偏低[39]。⑤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无法顾及上报工作,导致上报率低;⑥医护人员易疏忽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故导致上报率偏低。 4、展望和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在较多的程序上显得不规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规范、监测和管理输血不良反应,提高用血安全。笔者建议:①开展规范化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国内输血不良反应的基线情况,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知晓情况,从而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控制提出指导性建议。②参考现有的国际标准和国外经验,完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定义、报告范围和监测标准,对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和与输血相关性进行评估,制定统一、规范、标准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流程;③建立行业内、临床医护人员等的常态化培训制度,针对不同单位、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培训形式、渠道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输血不良反应继续教育培训及考核,以提高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④借鉴国外血液预警系统经验,依托现代信息平台,建立高效的输血不良反应上报系统和预警系统,实现采供血机构和医院临床的输血不良事件实时共享、及时沟通,监控从血液的采集到受血者整个过程,了解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和范围,定期分析和反馈,共同搭建安全输血平台,提高输血安全性和公众信任度;⑤建立输血不良反应上报考核机制,定期对各医疗机构输血不良反应信息上报情况进行监督和考评,通过此机制真实反映上报情况,提高报告的准确度和可行性,并定时总结、分析上报系统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朝云, 俞丽丹, 吴华平. 血浆输注前常规次侧配血以提高输血安全的实践[J]. 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3): 245-246. 2. 杨芳年, 郭玉嵩, 林天平,等. 113 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13,26(9): 915-916. 3. 陈小伍, 于新发, 田兆嵩. 临床输血治疗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1-12, 721. 4. Sunelle E, Erica MW, Merrole FCS et al. Clinical transfusion practice update:haemovigilance, complications, 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and national standards[J].Med J Aust 2013, 199(6): 397-401. 5. 陈香忠. 关于输血不良反应[J]. 新医学导刊. 2006, 5(11): 51s. 6. Williamson LM, Lowe S, Love EM, et al.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SHOT) initiative: analysis of the first two annual reports[J]. BMJ, 1999, 319(7201): 16-19. 7. Rebibo D, Hauser L, Slimani A. The French Haemovigilance System: organizationand resultsfor 2003[J]. 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 2004, 31: 145-153. 8. Keller-Stanislawski B, Lohmann A, Gunay S, et al. The German Haemovigilance System–reports of serious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s between 1997 and 2007[J]. Transfusion Medicine, 2009, 19: 340-349. 9. Williamson LM, Lowe S, Love EM et al.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SHOT) initiative:analysis of the first two annual reports[J]. BMJ VOLUME, 1999, 319:16–19. 10. Siegenthaler MA, Schneider P, Vu DH, et al. Haemovigilance in a general university hospital: need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and a codification of transfusion-related events 2005[J]. Vox Sanguinis, 2005, 88: 22-30. 11. Flesland O. A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based on published haemovigilance data[J].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1): 17-21. 12. Dr Hannah Cohen, Ms Alison Watt, Ms Debbi Poles, et al. Annual SHOT Report 2011.United Kingdom: Manchester Blood Centre, 2011. 13. 滕方, 张燕, 孙桂香, 等. 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Meta 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15(3):282-289. 14. Andreu G, Morel P, Forestier F, et al. Hemovigilance network in France: organization and analysis of immediate transfusion incident reports from 1994 to1998[J].Transfusion, 2002, 42: 1356-1364. 15. Robillard P, Nawej KI, Jochem K. The Quebec hemovigilance system: description and results from the first two years[J]. 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 2004, 31:111-122. 16. 赵凤绵, 张爱红, 常缨, 等. 血液预警现状及前景[J]. 中国输血杂志, 2004, 17(5):368-369. 17. De Vries RR, Faber JC, S trengers PF. Haemovigilance: all efective tool for improving transfusion practice[J]. Vox Sang, 201l, 100 (1): 60-67. 18. Dorothy Stainsby, Hilary Jones, Deborah Asher, et a1.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A Decade of Hemovigilance in the UK[J]. 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 2006, 20(4):273-282. 19. 梁文飚, 孙俊. 血液预警-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工具[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3,6(24): 257-260. 20. Faber JC. Work of the European Haemovigilance Net work (EHN) [J]. Transfus Clin Biol, 2004, 11(1): 2-10. 21. 严莎. 法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 医学与社会, 2010, 23(4):49-51. 22. 严莎. 国外血液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启示[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5(4): 46-48. 23. D.Dinesh. The New Zealand national haemovigilance programe the first step is the hardest[J]. ISBT Science Series, 2011, (6): 339-343. 24. Simon Benson. Haemovigilance[J]. Vox Songuinis, 2006, 90: 226. 25. Virginia R, Mauhew J, Kuehnert N, et al. Evaluation of a reporting system for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blood compon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Transfusion, 2001, 41. 26. Aullen JP, Delbosc A, Ferrer Le Coeur F, et al. Adverse unidentified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 five French regions: analysis, results, propositions[J]. Transfus Clin Biol.2010, 17(1): 20-27. 27. D.Rebibo. 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J]. Science, 2004, 31: 145-153. 28. Busch M, Chamberlan d M, Epstein J, et al. Oversight and monitoring of blood safe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Vox Sang, 1999, 77(2): 67. 29.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Annual Report 2011.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Office, Manchester Blood Centre, 2011. 30. 严莎. 建立我国血液预警系统的必要性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25):152-155. 31. 李娅娜. 血液预警系统综述[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4): 79-81.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 2000, 第 184 号.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S]. 2012, 第 85 号. 34. 陈志远, 张洪为.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23):3178-3179. 35. 乐虹, 严莎. 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09, 22(10): 5-7. 36. 孟妍, 张晰, 张雄民, 等. 上海市临床医生输血知识和临床用血现状调查报告[J].医学研究杂志, 2007, 36(8): 97-99. 37. 徐应芳, 许广芳, 吕春菊. 83 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6): 136-138. 38. 崔徐江, 杨柳青, 李达. 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2006, 19(3): 239-242. 39. 李新建. 2009-2012 年安阳市医疗机构输血不良反应状况[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4,16(2): 149-151.
各位同学,相信到这里最可爱的你已经会写了,立刻行动,你是最棒的,加油!!
1、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2、关注@年华似水,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3、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稳住别慌,一定通过,加油!!
我的知乎更多精彩文章:
毕业论文怎么选题?总是被老师驳回,有什么好的选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吗?
硕士毕业论文盲审,盲审专家都审什么?对内容、方法等会看得很细吗?
八、综述怎么写?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九、综述的摘要怎么写?
相对于研究性论文来说,综述的摘要简单一些,主要是用简单的语言对你的综述对象进行描述,并且简要介绍这个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然后再介绍你的这篇综述所侧重的主要方面,以及具体的分类等等。最后,说一下这篇文章可能给未来的研究带来的意义就可以了。
十、综述的提纲怎么写?
综述的提纲需要分清主次,层次分明,且要注意内容和逻辑上的衔接。
原因解释:1. 综述作为一篇学术文献,需要系统地阐述某一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现状。
要能够让读者快速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这需要有合理有序的结构来进行组织。
2. 由于综述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整理,这个过程往往繁琐而复杂,提纲可以让作者在有序的框架下有目的地阅读文献,拟定论文结构,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1. 在提纲中,需要将每一个主题、子主题、段落、句子进一步细化,确保其在结构上完整且紧密相连,不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
2. 应注意提纲层次和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有必要保持紧密联系。
总之,一份好的提纲是完成整个文献的关键所在,反映了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为后面的写作计划和大纲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