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10大戏曲?
1. 京剧
2. 越剧
3. 粤剧
4. 黄梅戏
5. 评剧
6. 昆剧
7. 秦腔
8. 晋剧
9. 桂剧
10. 潮剧
二、中国八大戏剧?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越剧、黄梅戏、粤剧、川剧
三、中国八大戏剧排名?
京剧,豫剧,川剧,黄梅戏,秦腔,越剧,河北梆子,粤剧
四、中国大戏院表演时间?
北京中国大戏院表演时间是每周星期二,星期五,十九点三十分开演至二十二点。中国大戏院坐落在北京长安街。上演的剧目有贵妃醉酒等。
五、中国五大戏曲唱腔?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有“国剧”之称,曾称“平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剧目例如《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2、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性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4、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乎都有评剧院团。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 。《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评剧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
5、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
六、中国的四大戏曲?
四大剧种分别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
1、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为中国戏曲剧种之首。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2、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 乎都有评剧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
评剧俗称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戏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
3、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
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4、越剧又称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发展于上海,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
七、中国大戏院门票?
门票攻略 参观票30元,定制参观游览票70元(除日常参观、歌剧节主题观摩外,还可享受咖啡厅特调饮品一杯、国家大剧院纪念品店定制赠品一份)。
八、中国五大戏曲题目?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有“国剧”之称,曾称“平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剧目例如《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2、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性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4、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乎都有评剧院团。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 。《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评剧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
5、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出现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大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九、中国几大戏曲 经典唱段
中国几大戏曲:经典唱段的艺术魅力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自古以来,中国几大戏曲一直以其精彩的唱段而闻名于世。经典唱段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本文将介绍中国几大戏曲以及它们中的经典唱段,带领读者一窥中国戏曲的瑰丽世界。
京剧: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几大戏曲中最为闻名的一种。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京剧结合了古老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京剧的经典唱段深受观众喜爱,其中著名的唱段有《穆桂英挂帅》、《红楼梦》等。
评剧:叙事性强的剧种
评剧是中国几大戏曲中较为古老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叙事性强的特点。评剧通常以北方方言演唱,讲述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以其悠扬的唱腔和多变的表演形式吸引观众。评剧中的经典唱段有《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等。
黄梅戏:江南水乡的韵味
黄梅戏是中国几大戏曲中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一种戏曲形式。它以无锡、苏州、常州等地为中心,以苏州话演唱,以江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为基础,融合了苏州评弹、梅花、昆曲等元素,展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黄梅戏的经典唱段有《西施》、《牡丹亭》等。
粤剧:广东地区的瑰宝
粤剧是中国几大戏曲中具有广东特色的一种。粤剧以广东地区的粤语演唱,以音乐、唱腔、表演和化妆等综合技巧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粤剧的经典唱段有《玉堂春》、《连环计》等。
昆剧:中国戏曲的瑰宝
昆剧是中国几大戏曲中的古老艺术形式,以苏州话演唱,起源于明代。昆剧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唱腔而闻名,常常被称为中国戏曲的瑰宝。昆剧的经典唱段有《紫钗记》、《窦娥冤》等。
结语
中国几大戏曲中的经典唱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戏曲艺术的精髓。这些经典唱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是京剧的激情澎湃,还是评剧的细腻叙事,都展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每一种戏曲都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情,使人过目不忘。
在现代社会,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中国几大戏曲的经典唱段依然吸引着众多观众,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魅力。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这些经典唱段能够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魅力。
十、中国戏曲史上最大戏曲总集?
《古本戏曲丛刊》全十集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戏曲作品总集。《丛刊》共收录元明清杂剧传奇1193种,汇聚中国戏曲文化遗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
《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由原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郑振铎主持。
郑振铎在《初集》的序言里提出了这部《丛刊》编辑的宗旨和设想,他说:“初集收《西厢记》及元、明两代戏文、传奇 100种;二集收明代传奇100种;三集收明、清之际传奇100种。此皆拟目已定。四、五集以下,则收清人传奇,或更将继之以六、七、八集,收元、明、清三代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曲话等有关著作。若有余力,当更搜集若干重要的地方古剧,编成一、二集印出。期之三、四年,当可有1000种以上的古代戏曲,供给我们作为研究之资,或更可作为‘推陈出新’的一助。” 郑振铎于1958年10月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使《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工作暂时停顿。1961年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丛刊》编辑任务,并由吴晓铃主持其事。在进行《五集》以下资料采访与选拟目录的同时,先选印较易结集的《鼎峙春秋》、《劝善金科》等宫廷大戏,为第九集。1962年1月付印,1964年1月出版。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主持下,重建《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继续展开辑印工作。
直到2021年7月,随着《古本戏曲丛刊》第十集正式面世,延续67年的戏曲古籍编纂工作告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