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
截至2021年5月11日,2021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农村人口结构
常住农村的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和一部分非农业人口。
中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农村人口包括:
1、国营农场户数中的常住人口。
2、乡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常住农村的外出民工、工厂临时工、户口在农村的外出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国家职工。
二、发达国家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一般超过70%。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1.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阶段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特征才符合“城市化”这个名词的真正涵义。城市化从本质上来说只涉及到人口再分布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第二是城市人口逐浙向大城市集中。20世纪50年代是发达地区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发达地区战后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代。在这一时期,发达地区的工业、服务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活动都迅速扩展,使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相应地,从事资源产业和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却减少了,从而导致经济实力、就业和人口连续不断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迅速增度。在这一时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比中心以外的周围地区人口增长得更快,这些特征都是典型的城市化特征。由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速增长,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初,大多数发达国家居住在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里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都达到或超过了25%。 2.郊区化阶段 郊区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郊区化的主要特征是,在城市地区内首先是相对分散,即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降低,而城市中心以外的周围地区则人口增长率升高,然后是绝对分散,即无论是城市中心地区还是周围地区,人口增长率都降低。无论是相对分散还是绝对分散,其结果都是使整个大城市区域人口增长率降低,而位于建成区以外的城市远郊较富裕阶层居住的地区人口却迅速增长。然而,虽然在郊区化阶段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但总地来看,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仍快于非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 郊区化是偏离纯粹的城市化的一种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北欧、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都经历了郊区化的全盛期。郊区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提高,对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向往和对住房地点的选择性也随之增强。同时,高速公路系统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和相邻的农村地区延伸,也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创造了条件。此外,城市生活的一些消极方面,如生活费用较高、人口拥挤、空气污染和环境肮脏等,也促使人们从城市中心搬迁到郊区。在郊区化的过程中,首先是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居住,然后是工业、商业和零售业也逐渐向郊区迁侈,最后是高新技术部门也迁移到郊区。在整个发达地区,由于郊区化的发展,郊区的特点逐渐消失,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城乡实现了一体化。 3.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早期,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倒转,即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向大城市区域迁移变为向非大城市区域迁移。大城市经历着人口的净迁出,人口数量减少,而小城市和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却人口迅速增长。平均来看,非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率决于全国和大城市区域,而在大城市区域内部又是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慢。与郊区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并不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迁移,而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区域向较小的城市和城镇的移动。在此过程中,随着人口向非大城市区域的迁移,工业也逐渐向新的地区和非大城市区域迁移。 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973-1974年的石油价格上升对西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发达地区在1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衰退。由于对边缘地区石油和自然资源开采的加强以及在边缘地区和农村地区与国防工业有关的研究机构的建立,使得这些非制造业地区的人口增加。(2)广泛的经济重构和经济调整导致工业分散化,劳动部门在地区上的重新组合代替了劳动部门的地区专业化,从而使老的制造业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变为负值。(3)高等教育扩大了,而由于在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和私人服务机构的逐渐增加,新建立的高等院校常常将校址选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4)随着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退休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退休老年人一般喜欢离开较大的城市中心和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到住房价格更便宜、环境更惬意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定居。上述因素都有助于促使人口、就业和投资从大的制造业城市和大城市区域转向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等非大城市区域。 4.再城市化阶段 再城市化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和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许多率先进入逆城市化阶段的国家中,逆城市化过程被终止,或者是出现了迁移流重新返回到较大城市的现象。再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非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速度再一次低于大城市区域,城市规模和迁移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分散的速度放慢,人口重新向大城市集中。 大范围的经济、社会、人口和政治变化是再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大城市是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而这些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增长,为大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石油、矿产和农产品价格暴跌,使得许多依靠资源发展的地区经济活动减少,就业人口和收入也减少,人口增长率降低。(3)面临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大城市萧条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方针发生了骤变,即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城区的复兴上,城市发展方针的宗旨从使城市人口分散转变为使大城市内城区恢复活力。(4)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婴儿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队列成长到了被大城市所吸引的年龄段,因为大城市拥有这些青年人可以利用的高等教育设施、较完善的就业网络、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活动机会以及更便宜的住房等。需要指出的是,再城市化不是50、60年代的城市化的重复,而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更高级阶段。与城市化相比,再城市化的原因和模式不同,而且大城市区域人口增长的速度也要低得多。
三、江苏农村人口?
1、2371.8万人。
2、依据来源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富民增收。2019年末,江苏农村人口数量为237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为29.39%,比2017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2019年达到22675元,比2017年增长18.3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7年的2.28:1下降为2.25: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四、农村人口流失政策?
1.“撤并搬迁”
现在的农村,人口流失的确很严重,过去热闹的村庄已经变萧条,常住的人口也很少,对于这类村庄,我国在去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了“撤并搬迁”这项措施。
主要实施的对象有“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自然灾害或疾病多发的村庄以及因重大项目需要搬迁的村庄”,措施一旦启动,被纳入范围的村民会被集体搬迁,安排到新农村居住,居住的环境也很舒适,交通便利,生活便捷,什么设施都有,所以,这项措施对这些村庄的人来说,还是有利的,当然,如果空心村的人不愿意搬迁,我国也不会强制要求,都会按照村民的意愿安排搬迁上楼。
2.“合村并镇”
最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的人口都在往城镇转移,为了让村庄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少地区实施了“合村并镇”这项措施,而合村并镇实施后,村庄也会变成了社区,村民变成市民,大家都会被集中在一起居住,无论是医疗、教育、养老还是衣食住行都会得到保障,从长远来看,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
如果农村空心化持续加剧,“合村并镇”的速度也会加快,当然,这项措施并不是说所有的村庄都会纳入范围,还要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一旦启动这项措施,这些村庄也会和周边的城市融合发展,村民也能因此受益。
3.“易地搬迁”
近些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开展,我国在各地实施的扶贫措施越来越多,针对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我国采取了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这两项措施,但易地搬迁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享受,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审核也很严格。
如果你的村庄处于深山老林,或者荒漠化地区,且人口流失很严重的,那么就会被纳入搬迁范围,村民一样会被集中在一起生活生产,居住环境也很宜居,生产生活也很方便。
五、北方农村人口特点?
北方农村人口性格方面,男人大多粗旷豪爽,女人比较泼辣大方,热爱劳动,能够吃苦耐劳。
饮食多以面食为主,如馒头、包子、面条等,喜欢搭配大锅烩菜,如白菜猪肉纯粉条及具代表性,如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各式菜肴和大米饭也端上了餐桌。
最后一个特点是北方人口曾经大量南下打工。
六、2020我国农村人口?
截止2020年,中国的农民还有大约5.6亿人左右。
从1949年开始中国有5.4亿人,其中农村人口占比89.36%;而到了2018年,全国人口已近14亿,农村人口占比却降至40.42%。这意味着,70年,中国农民占比减少五成。也就是说,中国14亿人口中有40.42%是农民,而粗略计算截止2018年中国农民还有5.6亿左右。
深层原因则是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0年来,中国城市数量显著增多、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经济总量显著增加,聚集在城市的二、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七、农村人口疏散原则?
第三十七条 人民防空疏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
人民防空疏散必须根据国家发布的命令实施,任何组织不得擅自行动。
第三十八条 城市人民防空疏散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
预定的疏散地区,在本行政区域内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跨越本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城市疏散人口安置和物资储运,供应的准备工作。
第四十条 农村人口在有必要疏散时,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就近的原则组织实施。
八、如何查询农村人口?
法律分析:1、未实行户籍改革的省份,居民户口簿首页,户口性质一栏内,已注明是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
2、实行户籍改革的省份,户口性质一栏内注明为居民户口,因此只能到派出所登记的底簿上查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四条 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
城市、水上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
农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发给户口簿;合作社以外的户口不发给户口簿。
户口登记簿和户口簿登记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力。
九、中国的农村人口?
截止2018年中国农民有大约5.6亿人口在右,占比41.48%
十、台湾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是多少?
台湾的人口总数有214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约590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但全省人口分布江不平均,基本上是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西部地区人口多于东部地区人口,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多于山区人口。比如在1993年的统计中,台湾城市人口比率为78%,这可比世界平均42%的水平高多了。而台湾东部地区人口仅占总数的4%左右,并且还在不断减少,所以说,台湾的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台湾各县市中,台北县、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等的占全岛人口比例总是最高,澎湖人口所占比例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