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与艺术融合的例子?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形式,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京剧改编电影:将传统的京剧故事改编成电影,结合了电影的影像语言和特效,以及京剧的音乐、唱腔和戏曲表演形式。例如电影《霸王别姬》就是京剧与电影的成功融合。
2. 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的交融:将传统的古典音乐与各地的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例如中国的古筝与交响乐的结合、印度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融合等。
3. 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传统园林艺术中注重自然美、意境和布局的原则被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使得现代城市环境更富有美感和人文气息。
4. 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的结合:传统绘画技法与数码艺术工具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例如利用数码绘画软件创作山水画、人物画等。
5. 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融合:将传统的服饰元素融入时尚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时尚风格。例如将汉服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中,形成新的时尚潮流。
这些例子只是传统文化与艺术融合的一小部分范围,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领域和形式的融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注入到现代艺术中,为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视觉享受。
二、人工智能艺术的例子?
(AI)谱写完成的贝多芬未竟之作《第十交响曲》。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代替人类创作艺术,再一次成为争论焦点。
1827年贝多芬逝世时,留下的《第十交响曲》只有几张手稿留存,部分是简短未竟片段。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总部设立于贝多芬诞生地波恩的德国电信公司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美国的音乐家、作曲家和人工智能专家把贝多芬的草稿、笔记及其生活时代的乐谱输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通过分析和学习贝多芬的风格,应用复杂算法,加上人工雕琢,最后完成贝多芬巨作。
瑞士管弦乐队演奏“第十交响曲”致敬贝多芬
上周六的首演吸引全球关注,许多观众用“震撼”“贝多芬复活”等形容现场感受。德国著名歌手沃尔克尔说,“我仍然不确定哪些是贝多芬,哪些是人工智能添加的。”他甚至想象自己的音乐也可以受到人工音乐的“启发”。
“如果演算法做得好,每一次尝试都是合理的。”参与这次创作的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莱文表示。萨尔茨堡卡拉扬研究所所长罗德说,《第十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可以想象成“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乒乓球游戏”——基于其数据,人工智能提出建议,专家团队做出选择和整合。不过,音乐会指挥德克·卡夫腾说,“我觉得这听起来像贝多芬。但当有人问我那是贝多芬吗?我的答案是:不!”还有不少音乐人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很聪明”,但毕竟只是模仿人类的创作,人工智能无法产生人类的灵感,很难有新突破。
人工智能创作音乐如今已成为一种趋势。此前,已经有团队用人工智能完成舒伯特等著名作曲家的未竟之作。在流行乐坛,此类创作更是层出不穷。诸如Boomy、MURU、Amper Music、AIVA等一众人工智能音乐初创公司还获得了融资。近日,瑞典的人工智能音乐初创公司Starmony获得350万美元融资,准备加大对人工智能音乐创作应用的研发。未来,用户可以在几分钟内创造和发布自己的热门歌曲。“这就像现在的图片、视频编辑软件。”德国文化学者佩特兰德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用户将可以用手机录制自己的演唱,再通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软件,来打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不仅是在音乐界,美术创作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人工智能。最近,伦敦大学学院的学者创作了多幅“毕加索的作品”。研究人员先将毕加索的画输入电脑分析其创作风格、作画技巧,再输入一些创作内容并生成作品,最后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
“这能叫艺术吗?”慕尼黑数据公司罗特尔的质疑,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在他看来,这些人工智能的产物缺少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元素——人的灵感。如同用人工智能创作文学作品一样,人工智能很难创作出伟大的音乐和美术作品。他认为,只要人类控制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过程,人工智能就无法替代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
三、人工智能和传统行业融合度例子?
人工智能引入传统手工艺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无成熟的例子,但这并不能表明将来的人工智能与传统手工艺之间毫无交集,当我们周围的事物被人工智能覆盖后,传统手工艺不可能完全不受它影响,但也不可能完全被人工智能替代。两者之间必然是既有竞争又有融合。
首先是竞争。一方面, 传统手工艺在创作上追求“不可复制”性,因此,在制作过程中是排斥人工智能参与的。“纯手工”制作也是一些传统手工艺者坚守的阵地,而大众似乎也认为“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更具有“价值”,这种认知无形中为人工智能的介入增加了阻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无疑将会给传统手工艺带来很大的冲击, 人工智能的渗透将会改变传统手工艺从制作到经营的固有模式。比如,当人工智能介入一些规模化、产业化的传统手工艺后,将大大节省劳动力,从而会导致大批手工艺从业人员失业,一些靠“小作坊”为生的传统手工艺有可能面临淘汰出局的局面;同时,人工智能在数据搜集、模拟人脑进行设计方面的强大功能也将会对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创新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然后是融合。传统手工艺与人工智能虽然是不同阶段出现的社会产物,发展背景不同,一个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一个是科技社会的产物,但两者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一方面,人工智能促使传统手工艺寻求新的发展。另一方面, 传统手工艺和工匠精神也是激活人工智能设计的灵感来源,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必须从传统中吸收养分,依靠工艺的革新、技艺的提升,促使传统手工艺在融合人工智能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四、人工智能对文学艺术的例子?
倘若人工智能能够自己分析文学艺术的风格,那么,这种创造性探索才能被称为创作。事实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模式远不如人类,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是一种技术手段。
未完成主体性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所谓“经验”,无法达成刹那的“浪漫”。它的产品是不会超越诗人的作品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还只是模仿,而这种模仿仍然依附于人类的主体性创造。
人工智能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但在它的协助下,诗人和艺术家的潜能将被极大激发,这是一道令人向往的风景。
1月15日,光明日报《文艺评论周刊·文学》就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这个话题,刊发一组文章,即《主体还是工具——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人工智能写的诗,算不算“作品”——关于人工智能的“创作资格”问题》《人工智能写作是一面镜子——由机器人小封诗集〈万物都相爱〉说开去》。三位作者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对于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并对未来的更多可能性进行预测和评估,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有话想说。
的确,人工智能已开始介入到诗歌、散文等文艺创作之中,甚至生成的某些产品具有特定的风格,有“类人”的趋势。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及5G时代来临,人工智能业已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当下世界的同时,也为文学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命题。它的应用正改变着审美客体,解构着审美主体,其间也伴生出诸多审美问题。
五、如何实现体育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体育与艺术看似两个完全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探本追源,两者却是相通共融、紧密联系的,原始舞蹈就是典型的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体育与艺术要同音共律、协调发展,才能共创奇迹。现代体育只有和艺术完美融合,才能不断超越自身,向着更高的文化形式发展,才能演绎出超越体育竞技本身的真、善、美的文化形式;艺术和体育珠联璧合,才能合奏出更加华美的文化乐章,体育与艺术应是同音共律,二者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通过借鉴、吸收、融合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社会需求方面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简单、粗劣的体育比赛活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体育活动必须和艺术结合,凸显出艺术美来,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体育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这种变化,不断地在体育项目中融入艺术元素,使体育与艺术能够同音共律,共同创造出高水平的美好文化乐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六、劳动与艺术活动的融合及其价值?
劳动创造了艺术,艺术再现了生活,升华了劳动,使得劳动更具有价值,更能充分体现了劳动者对内心的艺术美的憧憬与追求。
今天是个好日子,西方的佛祖释迦摩尼将于明天诞生,我们中国也有一位道家的领军人物铁拐李于明日得道成仙。大家都知道铁拐李是中八仙的代表人物,上八仙是哪吒三兄弟,杨戬等人,他们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周王朝灭掉了商纣王 。中八仙互相团结,互相帮助,除邪卫道,成就了道家成就了自己。下八仙是周瑜,诸葛亮等人,由于各自为政,显示自我,互相攻击,最后各自陨落。八仙的故事,充分告诉大家,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成就事业,只有凝聚才能成为力量,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七、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与未来?
当下及未来,“人工智能”都将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方面,它承载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不断刷新着人类对未知世界和极限领域的认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当人工智能进入艺术领域,可以让经典艺术家复活,并依据一定的逻辑继续创造作品时,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艺术家与艺术价值的认定等问题,就需要进行重新考量和厘清了。
未来,机器可以替代人类完成很多事情,将人工劳动最大化地解放出来。然而,总有一些内容是机器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这部分内容代表了人脑的创造力,代表了人类的独特性与物种价值,而这部分内容在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中将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可以说,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之一,就是对人类意识的自由表达,以及对生命和世界的独特体验。
八、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融合例子?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无孔不入,许多传统文化也搭上了互联网,甚至融合发展。比如过年去串门拜年,拜年发领红包利是,以前必须要当面拜年才会有红包。但有了互联网后,不能回家过年,不能登门拜年,可以用视频的方式拜年。拜完年后,可以发微信红包。这样远距离拜年发红包就是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的例子?
上海外滩建筑群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的典型例子。 上海外滩建筑群位于上海市区黄浦江滨外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建筑群,故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 上海外滩建筑群包括古典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1915年),英国古典式的上海总会大楼(1911年)、欧洲古典折中主义的海关大楼(1925年),仿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汇中饭店大楼(1906年),装饰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中国银行大楼(1937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等。
十、写作方法融合的例子?
写作方法交融的例子,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二是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三是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凡人,总是有情感的。而人写出的文章,字里行间也浸透了作者的情感。因此,文章也应是有情之物,它理当成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写作文时,应既有情感体现,又有景物描写,要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景中含情,情寓于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文采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