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指导纲要的理解与反思?
对指导纲进行理解和学习并与自身之前所想的方案进行比较与反思
二、教育问题的反思和理解?
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思和理解教育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问题。1.对于改进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效果至关重要。2.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审视和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育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理解教育问题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挑战和问题。3.不仅仅止步于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究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深入反思和理解,我们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教育。综上所述,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理解,我们才能够推动教育的进步和提高。
三、对和的理解?
和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符,表示将两个数或量进行相加得到的结果。它的符号通常是"+"。和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释。
从数学角度来看,和可以看作是两个数的总量或总和。当我们将两个数相加时,和表示它们的总量。例如,2 + 3 = 5,这里的和是5,表示将2和3相加的结果。
在生活中,和可以用来表示聚集、合并或组合的概念。当我们将两个或多个事物合并在一起时,我们可以说它们的和。例如,当我们将两个集合合并成一个集合时,我们可以说它们的和是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的总和。
此外,和还可以表示共同努力或协作的概念。当人们共同合作以实现某个目标时,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和超过了各自的个体能力。和在这种情况下表示团队合作的力量。
总之,和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符,用来表示两个数或量相加的结果。从数学角度来看,和代表总量;从生活和团队合作的角度来看,和表示聚集、合并和共同努力的概念。
四、对爱情的反思和感悟?
1.付出的对等,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要觉得对方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当对方付出的时候,我们也要给予回应,不然长期得不到回应的感情如同散沙,不用风吹,走几步就散了。
2.谅解与包容,两个人在一起是要磨合的,也肯定会有一些缺点,但是既然喜欢他(她),喜欢他(她)的优点也要包容她的缺点,男生要谅解女朋友的小脾气胡搅蛮缠,女生也要谅解男生工作的不容易。
五、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六、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有不同的理解?
一、 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二、在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不是全能代替人类智能。有很多的行业岗位是无法替代的,一旦有一些岗位被替代,那么就必然催生出新的岗位,比如人工智能开发人员,人工智能维护管理人员,还有无法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需要人类情感和感官投入的工作,比如厨师,艺术家,等等有温度有灵魂的工作,是再高级的人工智能也无法完全媲美的,所以也就不可取代。
数字时代的到来,当年的电话接线员与邮递从业者都很担心自己失业了。但是现在看来是根本可笑至极。世界根本就不需要枯燥无味的电话接线员这样的工作(就像血汗工厂),是数字化解放了这些人,他们可以去干更有意义的工作。而邮差也不会因为Email就导致邮递行业消亡,反而因为数字时代的到来带旺了整个邮递行业,邮递行业由04年全国只有7亿体量增长到现在的6600多亿。(这就是科技带来物质极度丰富的体现,也没有因为数字时代的Email淘汰了邮递业,反而产生了新领域带旺了整个行业)
电气时代的到来,欧洲的很多煤炭工人人心惶惶,害怕电气时代到来了,就不需要他们铲煤进锅炉了,而且当时在这方面的从业者还很多(比现在的所谓血汗工厂要辛苦多了),但是现在看来,他们这些本身干这个的人根本没有因电气时代到来而失业,反而是解放了出来,不需要再有人呆在一个50多度的高温环境铲煤进锅炉了。
我们要看到人工智能的美好前景,那就是,当人工智能取代了部分人类工作岗位后,一直粗活重活人类就可以不用自己亲自动手了,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的事情了,还能创造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这又有何不可呢所以说,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慌还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与其感到恐慌,不如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拥抱,去利用人工智能好的一面来便利我们的生活,就像老祖宗说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样。
人工智能领域还在不断发展,按照目前现有的技术方法,人类的一些重复工作可以被AI系统替代,或者是AI辅助人工完成任务。总体上,AI技术可以极大提升社会效率,目前应该积极发展AI技术。但是,按照目前的技术理论,完全取代人类是不太现实的。
七、如何理解哲学的反思性?
哲学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反复思考”,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思维——思辨思维——进行的“对思想的思想”。如何理解和评价“思辨”,是研究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可或缺和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
哲学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反复思考”,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思维——思辨思维——进行的“对思想的思想”。如何理解和评价“思辨”,是研究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可或缺和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
八、个人对创作的评价和反思?
这是需要一定积累和付出大量练习以及输出的过程,需要更加的解放思想。
九、如何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谈到老舍的“市民世界”,一个切入口,那就是“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如此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老舍始终关注“城”与“人”,他选择了一个观察点,那就是“文化”。他孜孜以求描写“城”的生活方式及其蜕变,中心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他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的世界,这和现代文学的主流通常对现实社会做阶级剖析的视点显然是不同的。
老舍在这一点上凸显出自己的创作个性。对他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文化”对于城市的人性以及人伦关系有重要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创作视点。
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
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
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
老派市民
在老舍笔下的三类市民中,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特点:
01.表面上是城里人,但骨子里仍是农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02.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其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旧派”,是保守、闭塞的。
《二马》
这是老舍1929年在英国教汉浯时,由异国他乡寂寞的生活体验所触发的一部长篇。特定的生活环境使作者可以更超然地观察与思考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问题。
《二马》中,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所信奉的是得过且过的生活信条。这样一个角色,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是为落后的国民勾画灵魂,两者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阿Q生活在“老中国”的乡村,老马则是华侨,旅居国外。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景中去刻画,这就可以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中更明显地凸现落后国民性的悖谬之处。
《猫城记》
1932年的长篇《猫城记》。该书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厉的批判,直接导致老舍的噩运。这部作品确实反映了作者1930年代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其政治观点是不适合历史主潮的。然而其作为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性的性格,分明也映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如何描绘老派市民:
A.老舍通过有些喜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如《二马》、《猫城记》)
B.老舍做的是挖根的工作。当他描写“老派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种种弊病时,着重点是对其文化根蒂的剖析与展示。
如除了《二马》中的老马,还有《牛天赐传》里的牛老四,《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离婚》里的张大哥,等等。
总结:通过对老派市民形象的塑造及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批判。
《离婚》
写1920年代北平一个财政所里各色人等和各种平庸的生活,是一部世态讽刺小说。其中三个主要角色,老张是圆通人,老李是老实人,小赵是无赖和恶棍,也是三种人物类型、三种人生信条。前两种人在庸俗的环境中吃不开,只有小赵这样的流氓可以如鱼得水、胡作非为。这是对当时那个社会怪现状的嘲讽。但小说的重心仍然是文化批判。
《离婚》中的张大哥。作品写他的圆通,会过日子,是“地狱里最安分的笑脸鬼”。他的生活准则无非就是通常人们都习惯于被告诫的古训:知足认命。他墨守成规,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小康生活,害怕一切的“变。
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这有点象征意味。对张大哥来说,“离婚”不管有什么理由,都是对“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以婚嫁观念为基点而推衍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有趣的是,千方百计要撮合着过日子的张大哥,最终却后院起火,闹起了家庭纷争。提升一点儿来看,张大哥的麻烦似乎也可视为传统的生存方式的危机。
小说深刻之处正在于辛辣地揭示了张大哥式的“哲学困境”。这位大哥的人生哲学,他对待人事的准则,在小说中做了这样概括性的形象描述:“凡是经小筛子一筛,不会走到极端上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最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老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时候的样式和风格。”这就是保守和敷衍的人生。连小说中另一位“马虎”先生都嘲笑张大哥这种敷衍的生活态度,而且是“郑重其事的敷衍”。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严峻态度,写出了这种受传统知足认命的人生观支配的旧派小市民的生活态度,在“乡土”中国向现代性转换的历史过程中所受到的巨大冲击。在遭到不幸时,张大哥竟至毫无所为,因为他的“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地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的儿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这些“老派市民”的描写很可笑,很讽刺,但我们阅读时应当透过可笑的情节,去体会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文化思考。
《四世同堂》
写于1940年代中后期,小说围绕北京西城一条胡同里几户居民的命运的描写,展示了抗战时期各阶层的生活、思想和心理、情感的变迁。老舍是把这部小说作为“国篇”来写的,爱国的情怀在作品中很突出。因此一般评论也比较偏重从这方面去阐析。但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其中所表现的老舍的艺术视点,即“老派市民”形象中的文化批判。
这里分析一下祁家老太爷这个人物,他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在他看来只消准备一些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头百姓,可心里总不了把人严格地分为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受的地步。他向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怕连累,不敢去探望这个老朋友。他的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不同的是,作家在批判祁老太爷保守苟安生活哲学的同时,没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当祁老人发现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通到“想作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四世同堂》中另一个写得比较成功的人物是祁老人的孙子祁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系列,是比较年轻的一代,身上集中子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甚至也不无现代意识,但他毕竟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的长孙,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祁瑞宣虽然也“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然而小说所着力表现的还是他的性格矛盾和无穷的苦恼,表现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小说正是通过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抛弃被改造的历史过程。
正派市民
老舍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他不激进,不赶时潮,在批判传统文明的同时,对外来的思潮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也持谨慎甚至排拒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他对“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上。
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现过那种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
兰小山,丁约翰之类“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娣之类胡同纨绔子弟。老舍一写到此类角色,就忍不住使用几乎是刻薄的手法,为他们描画可笑的漫画式肖像。且看《离婚》里的张天真的“德性”:“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园的广告。总之,这是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是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床老舍笔下的这些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都不算深人,有类型化的倾向。老舍所写的老派市民显然带有悲剧意味,而在给新派市民画漫画时,鄙夷不屑之情便滥于言表。就所描写的道德失范、价值混乱而言,老舍的批判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然而这种比较浮浅的嘲讽或批评里头,又包含着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老舍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是比较复杂的,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和对“新潮”的愤激之情常常交织在一起,并贯穿在他的多数小说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作品里,也贯穿着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
中篇小说《月牙儿》便表现了这一主题。这篇小说写得很有诗意,很感人。这不只是因为作品中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故事悲惨,令人同情,也因为所写的两代人生活道路的离散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离散与合一。小说展示了一种惊人的矛盾:母亲从生活中得来的“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原始残酷性的生活经验,与女儿从“新潮”中接受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等新观念背向而驰。
耐人寻味的是,在老舍的笔下,矛盾的解决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真理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相反;老舍力图向读者指明: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这样,老舍就对“五四”以来时兴的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判断。他站在挣扎于饥饿线的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上,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自由婚姻”、“爱情神圣”云云,不过是骗人的“空梦”。说到这里,我们会联想到老舍在《骆驼祥子》里也有过类似的话:“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精神'只生在大富人家。”值得注意的是,老舍对于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质疑与批判,在作者所设定的像《月牙儿》所描写的范围内,无疑是深刻的;然而,在老舍全部作品的描写中,这种批判或多或少地表现为避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而带有美化封建宗法社会东方文明的民粹主义倾向。这种民粹主义的思潮,在中国这样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闭锁的生活方式占优势的文明古国,是特别有其土壤的。
理想市民
老舍的笔下又出现了“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显然,老舍在描绘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裂的图景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况且老舍的创作很注重社会教化功能,他写理想的市民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启发意义。不过,老舍常常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理想的市民性格。
早期作品中的理想市民无论是《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景纯,还是《二马》里的李子荣、《离婚》里的丁二爷,都是侠客兼实干家,这自然是反映了中国传统小市民的理想的。这些小说大都以侠义行动为善良的平民百姓锄奸,从而获得“大团圆”式的戏剧结局。这显示出老舍的真诚、天真,也暴露了老舍思想的平庸面:中国的现代作家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时时显示出思想的深刻性,而一写到理想,又常常表现出思想的贫弱。这个现象是不是很发人深省?
以上我们主要研究了老舍描写“市民社会”时所表现的文化批判意识还应当看到,老舍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病时,尽管有时表现出某些平庸以及对于传统失落的那种复杂的感情,但他的可贵在于不忘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的挖掘,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就明确地指出,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的力量”,虽然也是“旧的”,但“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在小说中,像天佑太太、韵海这些普通的家庭主妇,自然都是传统的人物,但是她们善良、坚韧的心性的确感人,就是“真金”。她们平时成天操心老人孩子、油盐酱醋,民族危难一旦降临,就挺身而出,坚毅沉着而又忘我地成为独立支撑的大柱。在战时生活的艰难磨炼中,她们看到了四面是墙的院子外面的世界,把自己无私的关怀与爱,曲家庭扩展到整个国家与民族。诗人钱默吟也是这样,战前“闭门饮酒栽花”,“以苟安懒散为和平”,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儿子的壮烈牺牲与自己的被捕使他成了另外一个人,身上爆发出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杀身成仁的民族骨气与操守。在老舍看来,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所唤起的这种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是可以成为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的。这瞩望于未来的眼光,标志着老舍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始终放送着某种感化人的正能量。
十、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见证,它包含了人类的智慧、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的感悟:
1. 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2. 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需要我们对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有助于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3. 认识多元文化,培养包容心态: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它展示了不同地区、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包容的心态。
4.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历史记录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程,包括辉煌的成就和挫折的教训。了解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5.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用于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总之,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包容心态,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