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
未来那些繁重的、重复的、没有创造性、艺术性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逐步代替,比如建筑工人、司机、快递员、保姆、银行业务员、电话客服、仓库管理员、收银员、清洁工、销售等工作。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产物,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人工智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安防、金融、客服、零售、医疗健康、广告营销、教育、城市交通、制造、 农业等领域实现商用及规模效应。
人工智能来袭,不少人惊呼未来有不少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替代。确实,机器和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的一些简单劳动、重复性劳动和规则性活动,但是,它们也会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前所未有的新的职业。
人工智能是需要人力、脑力、开发、高等技术与不断的研究和尝试等等一系列超高难度的作业才能完成的科技产品。当然这种研究是得到国家和人们大力支持的发展。它的发展对国际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人工智能也可以定义为高仿人类,虽然不可能会像人一样具有灵敏的反应和思考能力,但人工智能是按照人类的思想结构等等的探索而开发的研究。
人工智能的开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替人类做复杂、有危险难度、重复枯燥等的工作,所以人工智能是以人类的结构来设计开发的,人工智能在得到较好的开发后国家也是全力给予支持。人工智能的开发主要也是为了帮助和便利人类的生活。所以人工智能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以“协助人类”而存在的。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热促进了不少行业的兴起,比如域名,许多相关的.top域名已经被注册。
以后可能在很多传统行业,比如银行,会有人工智能帮你得到更好的收益。信用卡或其他的贷款会由人工智能来决定哪些人士可以安全地放贷,而且会还钱。然后再往下人工智能可以开始动了,就可以进入工业机器人、商业机器人,终进入家庭机器人。
二、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特征?
特征是现在已经步入了智能化的时代,现在的劳动教育内容智能化,实践也要智能化。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迫切需求。
人工智能促进劳动教育形成叠加效应,推进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三、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包括?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引导大中小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科学地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体系,是深化教育改革、转变育人方式的重大举措。新时代劳动教育至少有三方面价值。
1.培养有崇高理想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寓理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认清劳动的本质、理解劳动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鼓励学生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认可劳动、主动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加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熏陶,为学生提供依靠劳动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价值典范。努力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情怀,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习惯,在劳动体验中涵养德行、升华人格,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和综合育人功能。
2.培养有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
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门类更加多元,劳动形态发生重大变革,劳动新业态、新样态日渐增多。时代的发展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既为大中小学生施展才华、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全面提高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劳动教育把劳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系,深刻印证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兴邦”的道理。广大学生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新时代劳动教育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强调以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等的学习,“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到学思用有机结合,提升本领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未来奠定基础。
3.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依靠劳动为人类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思想。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上,每位大中小学生都是书写者、创造者。《意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描绘了设计蓝图,引导大中小学生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及职业体验和各种实习实训,在实践中学习,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强化使命担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意见》明确要求,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理解新时代、适应新时代,才能引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精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中小学生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应然之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四、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是什么?
劳动精神,实际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的人之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的思想与情愫。劳动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穿越时代变迁,每一个时期的英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又有共同点,那就是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优秀品质,一直是不变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其特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
五、以劳动精神丰富时代价值赏析?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4月28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全体劳动者心中激起热烈回响。五年一度的隆重仪式,弘扬的是劳动的精神,塑造的是劳动的风尚,彰显的是劳动的价值。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正是无数劳动者,让新中国一路走来,充满活力。激情燃烧的岁月,“铁人”王进喜以双臂搅拌灰浆压住井喷;改革开放的时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着“禾下乘凉梦”充实天下粮仓。新世纪新阶段,不管是有48项技术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1.9亿多元的吴吉林,还是让嫦娥三号的“冷暖衣”重量不足美国制造五十分之一的苗建印,这些劳模们身上涌动着创造、创新、创业的激情,在劳动中成就了自己的价值,更托举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想。
模范,原本指的是制造器物的模型、模子,引申开来,就成了值得仿效的人或事。效仿什么?效仿的正是那么一股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有三种长处,起了三个作用”,即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劳动精神的重要性,正在于它能激发出人的潜力,让劳动真正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劳模的表彰,就是对劳动的表彰、对劳动精神的弘扬。不管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价值的沉淀,离开了劳动,都只是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是重要内容。离开了劳动,谈何敬业?其实,对于一个公民,“爱国”首先体现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到自己的舞台;对于一个国家,“富强”需要由无数人的劳动来创造;而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必然要保证所有人劳动的权利和劳动的尊严。从这个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正是我们可以做、也应该做的。
对于当代中国,劳动精神更不应该褪色。审视中国的历史方位,我们站上了历史的高岗,转首回眸有足够多的欣慰,举目四望也有着以往任何时代都未曾遇到过的烦恼。如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消除出国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尴尬?如何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更多人同步进入小康?如何让那些“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青年人补足精神钙质,挥动自立自强的臂膀?这些时代之问,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又一脉相通。任时代如何变化,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切梦想的坚实底座。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就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精神,更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原色。通过劳动,我们收获满足感、快乐感、尊严感,正是这些让我们挣脱物质的枷锁,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或许,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面对“你将如何存在”的问题,劳动都是最好的回答
六、人工智能时代 劳动将出现哪些形式的分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后,未来的劳动将是朝着自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发展。
这种发展倾向也同时促使加速劳动者彻底劳动技能向“两极分化”发展。否则将产生被雇佣危机,能否避免“技术性失业”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将自己改变成为技能型劳动者。
这就要求劳动者既要熟练懂得进行某一种生产工作时所需用的材料和过程,在实际操作时又要做得纯熟灵巧。这其中实际包含衡量“技能”的技能的复杂性和自主控制程度。
七、人工智能时代资本对劳动力的控制?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产生,改变了我国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形态,对新时期劳动者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特点和情况进行总结和剖析,总结两种效应的内容和特点,在新形态的就业背景下,提出人工智能在劳动力就业领域的综合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八、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工创造劳动价值?
近期,由于人工智能的投入和信息化的进步,导致银行动辄裁员上万,物流行业也是裁员不断的情况下,越来越让人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经济和就业的问题。
这里三刀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谈谈人工智能能否最终代替人工。
我们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来看待这个问题!
根据凯恩斯定义,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边际就业量。如果科技的发展表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即边际成本下降,那也必然意味着资本效率的提高。
这就会使得投资倾向上升,这也意味着就业率的提高。
回到现实情况,人工智能的兴起,促使资本流向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从而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就业。
但是人工智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企业落后于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这些落后的企业要么亏损,要么倒闭。
但是对于高于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企业而言,则意味着盈利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然后就产生一个博弈问题,究竟是高于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企业和劳动力占据社会多数还是低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企业占据多数的问题。
毫无疑问的是,短时间内高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企业肯定会是少数,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相对竞争优势,但是其招收的人数很有可能远远落后于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及以下人数。
这也意味着,新企业有效需求人数<旧企业人数。这也必然会导致新增的需求远远小于被淘汰的人数。
这是关键的所在,就是越是新技术,越是需求劳动力人数越是门槛高,越是人数稀少,越是旧技术和低门槛,容纳的就业人数越多。
意味着新技术带来资本效率提高的同时,社会总就业人数降低,然后资本和资源向少数人集中趋势越明显。
如果人数的降低带来了总需求的降低,则社会衰退,如果总就业人数的降低被新技术带来的有效新增需求和消费倾向所覆盖,那么意味着社会进步。
大部分人类被挤出交换市场是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譬如朝鲜,由于垄断导致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大部分人则不得不挣扎于生存底线。
还是那个公式,如果收入增加导致消费倾向增加,如果社会生产力或者科技进步导致劳动力成本下降和资本效率提升,会导致某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
但是对于全社会而言,如果生产力进步带来的部分企业资本效率提升总和与部分个体消费倾向增加总和小于被淘汰的部分企业和被淘汰的个体消费倾向减少,那么新技术会导致社会总需求降低,从而出现一种衰退!
九、人工智能是否意味着劳动价值过时了?
不是,人工智能只取代部份劳动,还是需人工设置,组织生产,相对的只是减轻了人工劳力。
十、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什么?
增强做劳动者的荣誉感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新中国的光辉历程,是劳动人民光荣的奋斗历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发展劳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光荣的价值追求,从小培养起对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从小在内心形成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荣誉意识。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倡导三种劳动观念:一是倡导辛勤劳动,反对马虎敷衍;二是倡导诚实劳动,反对弄虚作假;三是倡导创造劳动,反对机械应付。
增强做劳动者的责任感
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发展劳动教育关键在于家庭、社会、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认知教育,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和完整能力的人。
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错误思想,一是反对封建落后思想,正确认识到社会虽有分工,但劳动不分贵贱,无论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崇高的工作;二是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筑牢新时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长城,抵御奢迷之风等不良思想的毒害。
增强做劳动者的使命感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武器,必须以劳动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我们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充分认识劳动对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维度确立培养目标:一是培养自食其力之人,二是培养善于合作之人,三是培养造福社会之人。
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要求,着眼未来产业发展对人的要求,依据劳动形态演进而与时俱进,开展引导性、前瞻性教育,重视传统劳动精神培养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增强做劳动者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都证明,人世间的美丽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开展劳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劳动独特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最美丽、劳动人民最美丽的价值观,尊重劳动者,增强幸福感。培养学生劳动幸福感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自己的认同感。劳动教育要从提升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入手,增强生活自信,真正认识自己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
二是对家庭的归宿感。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让孩子感受到劳动是撑起家庭的支柱,感受家长作为劳动者的美丽,加深对家庭的归宿感。
三是对人民的赞誉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的,离不开每一个岗位上普通劳动者默默无闻的付出。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认识到普通劳动者身上的美丽和光辉,尊重每一名劳动者,尊重每一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身体力行去做一名美丽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