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三大守则?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可以接触到一些人工智能,然而这些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代替人了。比如在生活中,有这么一个职业叫分拣快递员,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分拣快递都是由人工机器人完成的,效率远远超过了人类,同时也为人类降低了不少压力。为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当然现在的人工智能也是越来越流行了,可以在各个领域中见到,然而这些人工智能也是需要定律的,这些定律关系着人类的安全与效益。
人工智能三大定律,分别是机器人不可以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得服从人类给的命令,机器人只要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就可以保护个人生存。
二、人工智能三大基石?
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石:数据、算力和算法
数据:人工智能的实现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这些数据包括文字,语音、影像以及用户行为等等,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得普及,**这些数据得成本越来越低。
算法:算法通过数据训练不断完善,同时也由于智能算法的不断改进,大量自然数据得以完成归类和整理,成为可用于算法训练的结构化数据。目前人工智能需要挑战的是解决现实场景中的各类问题,例如识别图像、识别语音或者识别生物特征。
计算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类算法被提出。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算法往往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芯片也应运而生。
三、人工智能大模型原理?
AI大模型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参数优化和训练数据的选择。参数优化是通过对模型中的超参数进行优化,以获得更好的模型性能。常见的参数优化方法包括随机梯度下降(SGD)、Adam等。
训练数据的选择是AI大模型技术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选择训练数据时,需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以避免过拟合和欠拟合现象的出现。此外,数据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等,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
四、人工智能 三大基础?
人工智能的三大技术基础有:技术基础1:文艺复兴后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基础2:靠巨量数据运作的机器学习。技术基础3:人工智慧的重要应用:自然语言处理。
技术1、文艺复兴后的人工神经网络
对于人工智慧,电脑科学家当然希望可以直接模仿生物的神经元运作,因此设计数学模型来模拟动物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 所谓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仿造神经元运作的函数演算,能接受外界资讯输入的刺激,且根据不同刺激影响的权重转换成输出的反应,或用以改变内部函数的权重结构,以适应不同环境的数学模型。
技术2、靠巨量数据运作的机器学习
科学家发现,要让机器有智慧,并不一定要真正赋予它思辩能力,可以大量阅读、储存资料并具有分辨的能力,就足以帮助人类工作。1970年代,人工智慧学者从前一时期的研究发展,开始思辩在机器上显现出人工智慧时,是否一定要让机器真正具有思考能力?
因此,人工智慧有了另一种划分法:弱人工智慧(Weak AI)与强人工智慧(Strong AI)。弱人工智慧意指如果一台机器具有博闻、强记(可以快速扫描、储存大量资料)与分辨的能力,它就具有表现出人工智慧的能力。强人工智慧则是希望建构出的系统架构可媲美人类,可以思考并做出适当反应,真正具有人工智慧。
技术3、人工智慧的重要应用:自然语言处理
对人类来说,如何让这些现代自己制造出来的机器们,可以听懂人话,并与人类「合作」,绝对是可以推动我们面对未知宇宙的重要助手。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的研究,是要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语言,是人工智慧领域里的其中一项重要分支。
英国雷丁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马克.佩葛(Mark Pagel)认为,最早的一种「社会科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的发明让早期人类部落透过新工具:「合作」在演化上占有优势。自然语言处理可先简单理解分为进、出计算机等两种:其一是从人类到电脑──让电脑把人类的语言转换成程式可以处理的型式,其二是从电脑回馈到人──把电脑所演算的成果转换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人工智能三大算法?
1. 决策树
根据一些 feature 进行分类,每个节点提一个问题,通过判断,将数据分为两类,再继续提问。这些问题是根据已有数据学习出来的,再投入新数据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棵树上的问题,将数据划分到合适的叶子上。
2. 随机森林
在源数据中随机选取数据,组成几个子集;
S 矩阵是源数据,有 1-N 条数据,A B C 是feature,最后一列C是类别;
由 S 随机生成 M 个子矩阵。
3. 马尔可夫
Markov Chains 由 state 和 transitions 组成;
例如,根据这一句话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要得到 markov chain;
步骤,先给每一个单词设定成一个状态,然后计算状态间转换的概率;
这是一句话计算出来的概率,当你用大量文本去做统计的时候,会得到更大的状态转移矩阵,例如 the 后面可以连接的单词,及相应的概率;
生活中,键盘输入法的备选结果也是一样的原理,模型会更高级
六、人工智能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七、人工智能三大基本规则?
人工智能三大守则分别是:
1.人工智能不得危害人类。此外,不可因为疏忽危险的存在而使人类受害。
2.人工智能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但命令违反第一条内容时,则不在此限。
3.在不违反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必须保护自己。
此守则在1942年,艾扎克.艾西莫夫在短篇小说《环舞》中首次提出
八、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哪些?
阿里巴巴AI大模型
阿里巴巴AI大模型是由阿里巴巴集团研发的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其全称为“NEZHA”。该模型基于达芬奇架构和分布式训练技术,具备高效计算和智能推理能力。阿里巴巴AI大模型在电商推荐、智能客服、金融风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通义千问 AI大模型
腾讯混元AI大模型
腾讯混元AI大模型是由腾讯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其全称为“HunYuan”。该模型基于腾讯自主研发的混元架构和大规模预训练技术,具备跨领域知识和自适应性特点。腾讯混元AI大模型在内容理解、对话系统、游戏AI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华为盘古AI大模型
华为盘古AI大模型是由华为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其全称为“PanGu”。该模型基于华为自主研发的盘古架构和大规模预训练技术,具备高性能和低能耗特点。华为盘古AI大模型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华为盘古AI大模型
360智脑AI大模型
360智脑AI大模型是由360集团研发的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其全称为“360 Brain”。该模型基于360自主研发的智脑架构和大规模预训练技术,具备实时性和安全性特点。360智脑AI大模型在网络安全、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60智脑AI大模型
网易AI大模型
网易AI大模型是由网易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其全称为“NetEase AI”。该模型基于网易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架构和大规模预训练技术,具备高效计算和智能推理能力。网易AI大模型在新闻推荐、在线教育、游戏AI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商汤AI大模型
商汤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其推出的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名为“SenseTime-Brain”。该模型基于商汤科技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框架和大规模预训练技术,具备高精度和高效率特点。商汤AI大模型在人脸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九、人工智能六大途径?
1.心里模拟,符号推演
2.生理模拟,神经计算
3.行为模拟,控制进化
4.群体模拟,仿生计算
5.博采广鉴,自然计算
6.原理分析,数学建模
以上给出了当前人工智能的6种途径与方法,它们各有所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这些研究途径与方法并不能互相取代,而是并存与互补的关系。
十、人工智能七大危害?
威胁1
模型中毒
模型中毒(Model poisoning)是一种对抗性攻击形式,旨在操纵机器学习模型的结果。威胁行为者可以尝试向模型中注入恶意数据,进而导致模型对数据进行错误分类并做出错误的决策。例如,工程图像可以欺骗机器学习模型,将它们分类到与人类最初分类不同的类别中(例如,将猫的图像标记为老鼠)。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欺骗AI系统的有效方法,因为在输出之前,不可能判断特定的输入是否会导致错误的预测。
为了防止恶意行为者篡改模型输入,企业组织应该实施严格的访问管理策略来限制对训练数据的访问。
威胁2
隐私泄露
隐私保护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需要额外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AI模型中包含有未成年人的数据时,问题就更复杂了。例如,针对青少年的一些借记卡选项,银行必须确保其安全标准符合监管合规要求。所有以任何形式或途径收集客户信息的公司都需要制定数据保护政策。这样,客户就可以知道组织如何处理他们的数据。然而,用户如何知道他们的数据是否流入了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中?很少(或者可以说几乎没有)隐私策略包含这些信息。
我们正在步入人工智能驱动的时代,对于个人来说,了解企业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功能及其对数据的影响将变得非常重要。同样地,攻击者可能会试图使用恶意软件窃取包含信用卡号码或社会安全号码等个人信息的敏感数据集。企业组织必须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并在人工智能开发的所有阶段实施强有力的数据保护实践。隐私风险可能发生在数据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因此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制定统一的隐私安全策略非常重要。
威胁3
数据篡改
数据操纵、暴露和篡改所带来的风险,在AI规模化应用背景下正在被不断放大,因为这些系统需要基于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而这些数据很容易被恶意行为者操纵或篡改。此外,算法偏见是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中所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程序应该是客观和公正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篡改威胁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它需要引起重视。如何确保输入算法的数据是准确、可靠且不被篡改的?如何确保数据不会以令人讨厌的方式使用?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目前行业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威胁4
内部威胁
就数据安全而言,来自内部威胁无疑是最危险的一种,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种类型。根据最新的《内部威胁成本:全球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中,内部威胁事件的数量上升了44%,每起事件的平均损失成本为1538万美元。
内部威胁之所以如此危险,是因为他们的动机不一定是金钱,还可能是出于报复、好奇心或人为错误等其他因素。正因如此,它们比外部的攻击者更难预测和阻止。
对于那些涉及公民健康的公司来说,内部威胁无疑是更有害的。以医疗保健服务商HelloRache为例,该公司使用了AI模式的虚拟记录员(virtual scribes,协助医生处理计算机相关任务的助手)工具,因此他们可以远程协助医生护理病人,做病情记录工作。但如果内部人员找到了方法,可能会导致系统被错误连接,甚至可以监控获取患者的医疗信息。
威胁5
针对性蓄意攻击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86%的企业组织开始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主流”技术,并加大投资各种数据驱动的AI技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改善客户服务并降低成本。但有一个问题:对人工智能系统的蓄意攻击正在增加,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它们可能会为组织带来超百万美元的损失。
“蓄意攻击”是指有目的地通过侵入人工智能系统来破坏一个组织的业务运作,目的是获取领先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在蓄意攻击场景中,对AI和ML的数据安全威胁可能尤其具有破坏性。因为这些系统中使用的数据通常是专有的,具有很高的价值。当人工智能系统遭到针对性的蓄意攻击时,其后果不仅仅是数据被窃取,而是公司的竞争能力被破坏。
威胁6
大规模采用
人工智能是正在快速增长的行业,这意味着它们仍然很脆弱。随着AI应用越来越受欢迎,并在世界范围内被采用,黑客将会找到新的方法来干扰这些程序的输入和输出。AI通常是一套复杂的系统,以至于开发人员很难知道他们的代码在各种应用情况下会如何表现。当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时,就很难阻止它的发生。
保护企业免受大规模应用威胁的最佳方法是结合良好的编码实践、测试流程,并在发现新漏洞时及时更新。当然,不要放弃传统形式的网络安全预防措施,例如使用托管数据中心来保护服务器免受恶意攻击和外部威胁。
威胁7
AI驱动的攻击
研究人员发现,恶意攻击者正在将人工智能武器化,帮助他们设计和实施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攻击”指的是选择一个目标,确定他们试图窃取或破坏什么数据,然后决定一种传输方法。非法攻击者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寻找绕过安全控制的方法来进行攻击,或者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根据真实世界的样本创建新的恶意软件。安全专家必须不断防御愈发智能的机器人,因为一旦他们阻止了一种攻击,另一种新的攻击就会出现。简而言之,人工智能使攻击者在当前安全保障措施中寻找漏洞变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