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兴起于什么时候?
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1234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北之地,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元帝国。
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
世祖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文化教育。
至仁宗和文宗朝(1312~1332),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
文宗建立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故翰墨之盛以文宗时为最。
二、刺绣兴起于什么时候?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 之文,见于尚书。 虞舜之时,已有刺绣。 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 战国时期湖南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明代刺绣工艺也表现了多项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广用流行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
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绣作,承袭宋绣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有新发明,特别是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的鸣世家族和个人如有名的「露香园」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发明绘画刺绣结合的「绣画」作品风靡至清不歇;这种刺绣家纷然崛起广受社会推崇的风气,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 绒绣、 戳纱绣、平 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清代刺绣,另有两点值得视为突出成就: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还有京绣、鲁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二是晚清吸收 日本绘画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 江苏苏州沈寿首创的「仿真绣」,为传统刺绣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三、留法勤工俭学兴起于什么时候?
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讲述的是《赴法勤工俭学浪潮的兴起》。
1919年3月17日上午,上海汇山码头人头攒动。这一天,是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家乡、远赴重洋的日子。喧闹的人群中,89名青年提着行李,登上日本邮轮“因幡丸”号,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踏上了探索求知的旅程。如此高涨的赴法求学浪潮从何而起?故事要从11年前的一家豆腐公司讲起。
20世纪初的法国巴黎
1908年,被誉为“豆腐博士”的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开创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李石曾是中国留学法国第一人,1902年,22岁的李石曾在父亲李鸿藻同僚的安排下前往法兰西。
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成立后,为解决劳工需求,他将老家河北的42名农村青年带到法国,并督促他们在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两年过后,这些原本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青年,不仅有了自己的积蓄,而且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
平民子弟无需支付高昂费用的留法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1912年,李石曾回国,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受到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不料两年后,由于袁世凯政府的阻碍,留法俭学会被迫停办。1916年,李石曾、蔡元培等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在中国各地设立分会。一年后,河北蠡县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学、北京长辛店等地陆续出现了留法预备学校,向年轻的学生们教授基本的法语知识和工艺技术,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学习新文化。至1919年,北京、保定、上海、成都等地相继设有留法预备学校20余所。
五四运动前后,由于目睹中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大批青年加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渴望寻求改造社会的真理,挽救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国。1919至1921年间,先后有1800多名青年前往法国,学习西方社会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留学的经历使这些进步青年对中国社会的落后、愚昧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注入了年轻的活力。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讲述的是《赴法勤工俭学浪潮的兴起》。
1919年3月17日上午,上海汇山码头人头攒动。这一天,是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家乡、远赴重洋的日子。喧闹的人群中,89名青年提着行李,登上日本邮轮“因幡丸”号,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踏上了探索求知的旅程。如此高涨的赴法求学浪潮从何而起?故事要从11年前的一家豆腐公司讲起。
20世纪初的法国巴黎
1908年,被誉为“豆腐博士”的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开创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李石曾是中国留学法国第一人,1902年,22岁的李石曾在父亲李鸿藻同僚的安排下前往法兰西。
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成立后,为解决劳工需求,他将老家河北的42名农村青年带到法国,并督促他们在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两年过后,这些原本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青年,不仅有了自己的积蓄,而且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
平民子弟无需支付高昂费用的留法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1912年,李石曾回国,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受到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不料两年后,由于袁世凯政府的阻碍,留法俭学会被迫停办。1916年,李石曾、蔡元培等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在中国各地设立分会。一年后,河北蠡县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学、北京长辛店等地陆续出现了留法预备学校,向年轻的学生们教授基本的法语知识和工艺技术,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学习新文化。至1919年,北京、保定、上海、成都等地相继设有留法预备学校20余所。
五四运动前后,由于目睹中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大批青年加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渴望寻求改造社会的真理,挽救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国。1919至1921年间,先后有1800多名青年前往法国,学习西方社会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留学的经历使这些进步青年对中国社会的落后、愚昧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注入了年轻的活力。
四、词兴起于什么时候,流行于什么时候?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
由于它渊源唐代的民间曲子词,和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在声律上有其特殊的要求,每首词都有一个标志曲调的调名和固定的句数、字数、韵味、平仄。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感情需要不同,作家选用词调便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词作风格上也就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五、中国法学兴起于什么时候?
夏朝。
夏商两代的司法体制及其职能,尚未从行政、军事体制及其职能中分离出来,它们基本上是合而为一体。夏商两代属于中国早期的神权法时代,司法制度具有鲜明的天讨、天罚、神判的特色。
随着司法审判制度的产生,作为刑罚执行机构的监狱也开始出现。
六、丝绸之路兴起于什么时候?
丝绸之路起于汉武帝时期。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1]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七、留法勤工俭学兴起于?
兴起于1912年。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青年为寻求救国真理,大批有组织地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始于1912年,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
八、海草舞兴起于?
兴起于抖音的一首歌,像一颗海草海草随风飘扬。
九、五四革命兴起于?
五四革命通常叫作五四运动,兴起于1919年5月4日,由于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中外交的失败,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共同参与,通过游行示威、请愿、罢工对抗政府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十、绿色运动兴起于?
绿色运动又称生态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末能源危机、生态失控条件下应运而生,80年代同民主和民族运动汇合发展壮大,已遍及整个发达资本主义世界。
追随者多是35岁以下青年,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少数是工人、农民、家庭妇女。
他们主张对内恢复生态平衡,实现社会公正,实行基层民主和采用非暴力,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并充分保证人权和民主权利的社会制度;对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消除各国间冲突,实现缓和,要求解散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谋求建立无核区、无化学武器区,谴责工业化国家对第三世界的掠夺和剥削,呼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绿色组织派别繁多,内部分歧较大。
激进派强调绿色运动的根本任务是环境保护而不是参政,因而反对参政;现实派认为只有参政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
绿色组织还难以确认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沿称“绿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