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 控制转移类指令 执行时PC为什么会加2或加3有时又不用加
1、像长转移(LJMP)指令的话,是直接跳转的,直接给PC赋值的,所以不用加
2、加2和加3的情况看你操作数的多少和大小,比如说这个 LCALL addr16的话,LCALL要加1,addr16是16位的,占两个字节,所以还要加2,一共加3。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4位、8位单片机,发展到现在的300M的高速单片机。
二、C/C++编程题:查找字符串中第一个只出现一次的字符,例如字符串为“abaccde”,则输出b,两种算法实现
用哈希的方式,把字符在哈希表中统计出每一个的个数来,然后从小开始遍历出第一个为1的
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char get_onlyone(char* str)
{
char i;
int hash[128];
memset(hash, 0, sizeof(hash));
for(i = 0; str[i]; i++) {
hash[str[i]]++;
}
for(i = 0; i < 128; i++) {
if(hash[i] == 1) break;
}
return i;
}
int main(void)
{
char str[128];
while(scanf(%s, str) != EOF) {
printf(%c\n, get_onlyone(str));
}
return 0;
}
三、什么是核壳结构
核壳结构是一种由一种纳米材料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另一种纳米材料包覆起来形成的纳米尺度的有序组装结构。具体来说:
组成:
核:核壳结构中的内部部分,通常由一种纳米材料构成。
壳:核壳结构中的外部部分,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核材料包覆起来,通常由另一种纳米材料构成。
特性:
有序结构:核壳结构在纳米尺度上呈现出有序组装的特点。
双层或多层结构:粒子的内部和外部成分不同,显示出特殊的双层或者多层结构。
特殊性能:核与壳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使得核壳复合微球具有特殊性能。
应用:
药物缓释:核壳结构可用于制备空心微球,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医疗诊断:核壳结构在医疗诊断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如作为生物标记物等。
聚合物改性:核壳结构可用于聚合物改性,提高聚合物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综上所述,核壳结构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纳米材料,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复旦团队提出新型组装方法,为设计纳米多孔材料带来指导
复旦团队提出新型组装方法,为设计纳米多孔材料带来指导
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纳米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组装方法。该方法不仅解决了传统介孔材料合成中的难题,还为设计新型纳米多孔材料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路。
一、传统介孔材料合成中的挑战
有序介孔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潜力,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合成这类材料时,研究者们面临着两大挑战:
前驱体水解速率过快: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前驱体的水解速率过快,导致很难精确控制其与模板剂的组装过程,容易产生宏观相分离。
组装体系依赖性强:传统的组装合成体系强烈依赖两亲性有机分子和前驱体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如共价、氢键、静电等。这种依赖性使得组装体系对合成条件的容忍度较低,缺乏普适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制备多组分或复杂组分的金属氧化物时更为困难。
二、复旦团队的新型组装方法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简单而精妙的二元溶剂组装体系。他们发现,在微观均质的二元溶剂环境中,配对的双组分溶剂分子可以作为非质子型多酸助溶的“表面活性剂”,同时作为多金属氧酸盐团簇和模板剂聚合物分子共组装的“信使”。
拓宽适用范围:由于前驱体和聚合物模板之间不需要存在直接相互作用,该方法具有很宽的适用范围,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亲水性亚纳米单元的组装。
精细调控孔壁微环境:以多酸团簇为主体,通过加入客体分子对前驱体组成进行拼配,可以很方便地对介孔金属氧化物孔壁微环境进行精细调控,如杂原子掺杂、异质结构建、贵金属负载等。
丰富的组成和结构可调控性:采用这种方法,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拥有丰富的组成和结构可调控性,为设计新型材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研究成果与应用前景
研究团队利用这一新型组装方法成功合成了介孔氮掺杂氧化钨,该材料作为气体传感器的核心敏感材料,展现出了很好的丙酮传感性能。这一发现有望推动高端气体传感器的开发,进而应用于疾病无创筛查等领域。
此外,研究中所涉及的其他杂原子掺杂或碱金属离子嵌层的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也有望在工业催化、储能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四、研究背后的故事
这项研究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疫情导致的实验中断、实验现象的不理解等。然而,他们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线上讨论等方式,逐渐理顺了机理,完成了逻辑上的闭环。
五、未来展望
复旦团队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拓宽这一组装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多金属氧酸盐和嵌段共聚物的共组装,而是要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更大的尺度范围。同时,他们还将发掘背后的组装机制,在微观尺度上像玩乐高一样实现前驱体和聚合物的组装,从而创制具备各种功能的介孔材料。
综上所述,复旦团队提出的新型组装方法为设计纳米多孔材料带来了重要的指导思路,不仅解决了传统合成方法中的难题,还为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